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知死必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知死必勇》

原文

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1]。方藺相如引璧睨柱[2],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3]。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4];退而讓頗,名重太山[5]。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6]!

段意

太史公由「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引發議論,稱讚藺相如智勇雙全,對相如的高尚品質再次加以高度的讚揚。

注釋

  [1]句意:知道到了必死的境地而不畏懼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死不是難事,如何處理死才是難事。

  [2]方:正當。引:取過來。

  [3]勢:勢頭,發展趨向。發:顯露。

  [4]一奮其氣:一舉振作起勇氣。信(shen):同「伸」,伸張。

  [5]太山:即泰山。

  [6]處:處理。[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