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急圍邯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急圍邯鄲》

原文

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3]:「君不憂趙亡邪?」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李同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4],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5],餘梁肉,而民褐衣不完[6],糟糠不厭[7]。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8],而君器物鐘磬自若。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 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 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9],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10]。」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11]。亦會楚、魏救至[12],秦兵遂罷,邯鄲復存。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封[13]。公孫龍聞之[14],夜駕見平原君曰:「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君請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龍曰:「此甚不可。且王舉君而相趙者,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割東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勛,乃以君為親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辭無能,割地不言無功者,亦自以為親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兩權[15],事成,操右券以責[16];事不成,以虛名德君[17]。君必勿聽也。」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18]。子孫代[19],後竟與趙俱亡[20]。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21],及鄒衍過趙言至道[22],乃絀公孫龍[23]。

段意

寫平原君虛心納諫。平原君採納李談的勸諫,將家人編於士卒之間,組織三千敢死之士抗擊秦軍,直至楚、魏救兵趕到,為保衛趙都邯鄲立了大功。虞卿建議平原君向趕王邀功請賞,公孫龍認為不妥,平原君又接受了公孫龍的勸諫。

注釋

  [1]赴:前往。

  [2]信陵君矯奪晉鄙軍:信陵君假傳王命奪軍救趙事,詳見《魏公子列傳》。

  [3]傳舍吏:驛站小吏。李同:本名談,因司馬遷避父諱,改「談」作「同」。

  [4]炊骨:以死人枯骨作柴燒。易子而食:交換子女烹食。

  [5]被:通「披」,穿着。綺:白色而有花紋的絲織物。縠:細緻而輕薄的絲織物。

  [6]褐衣:粗布衣服。不完:不完整。

  [7]糟糠不厭:連糟糠也吃不飽。厭:通「饜」,飽足的意思。

  [8]剡(yan):削尖。

  [9]饗士:犒賞戰士。

  [10]士方其二句:當士卒遭受苦難的時候,對他們施以小恩小惠,他們會感激不盡的。

  [11]卻三十里:後退三十里。

  [12]會:恰逢。

  [13]虞卿:虞,姓,或謂系食邑。史失其名,以官為稱。請封:請求趙王加封平原君食邑。

  [14]公孫龍:字子秉,趙人。戰國時名家代表人物。善詭辯,著有《公孫龍子》。

  [15]操其兩權:掌握着請封成與不成兩方面的主動權。

  [16]操右券以責:券是契約,雙方各執其一,右券為債權人所操。這是說假若平原君受封,虞卿就會像債權人那樣向平原君討取好處。

  [17]以虛名德君:以請求加封的空話來博得你的好感。

  [18]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

  [19]子孫代:子孫世世代代襲其封爵。

  [20]後竟與趙俱亡:直到趙國滅亡,其封方絕。

  [21]堅白:即「離堅白」之說,是公孫龍詭辯的命題之一,認為堅度、白度和石頭三者不能統一,是各別存在的。

  [22]言至道:言大統一之道。至道:大道。

  [23]絀:貶低,疏遠。[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