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孝景本紀第十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孝景本紀》是漢景帝劉啟的傳記。劉啟(前188—前141),前157—前141年在位。他繼高帝劉邦、文帝劉恆之後繼續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本傳中有兩件事值得注意:一是在即位後就「除田半租」,改田賦十五稅一為三十稅一;二是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政權。但誅晁錯卻是錯誤的。

本篇的著作者歷史上有過不同說法,牽涉到對《史記》的缺佚與補竄的學術之爭。我們仍認為這是司馬遷的原作,只是格式與《史記》其他傳記有差別而已。今人賀次君說:「蓋《景紀》全用編年體,惟書本事而已。後人怪之,遂謂缺《景紀》,其實乃司馬遷本書也。」(《史記書錄》第83頁)近人李景星對此篇評論說:「是紀之用筆,以簡嚴勝,而書法尤為不苟,在史分為另一格文字,實後來作本紀者之正例也。」(《四書評議》)

上面引用賀、李二人說法,已道出了本篇寫法上的特點。它是用編年大事記的方法逐年記錄,簡明而嚴謹,不用細節描寫。如元年書「為孝文帝立太宗廟」而不詳敘,此事已詳《文紀》之末,故此處只書其綱,無庸再詳。這種寫法也有缺點。李景是在《四書評議》中對《漢書景帝紀》評論時與本篇作了比較;「《史記·景紀》比《文紀》尤略,雖書法簡嚴,為後代史家正宗,然於一朝之制度太疏漏矣。《漢書》增之,便覺斐然可觀。」

原文

   孝景皇帝者[1],孝文之中子也[2]。母竇太后[3]。孝文在代時[4],前後有三男[5]。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6],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7],赦天下。乙巳[8],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9]。為孝文立太宗廟[10]。令群臣無朝賀。匈奴入代[11],與約和親[12]。

二年春,封故相國蕭何孫係為武陵侯[13]。男子二十而得傅[14]。四月壬午[15],孝文太后崩[16]。廣川、長沙王皆之國[17]。丞相申屠嘉卒[18]。八月,以御史大夫開封侯陶青為丞相。彗星出東北。秋,衡山雨雹[19],大者五寸,深者二尺。熒惑逆行[20],守北辰[21]。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廷中[22]。置南陵及內史、祋祤為縣[23]。

三年正月乙巳[24],赦天下。長星出西方[25]。天火燔��陽東宮大殿城室[26]。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印、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27],發兵西鄉[28]。天子為誅晁錯[29],遣袁盎諭告[30],不止,遂西圍梁[31]。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32]。六月乙亥[33],赦亡軍及楚元王子蓺等與謀反者[34]。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餘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齊王將廬、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35]。立皇子徹為膠東王[36]。六月甲戌[37],赦天下。後九月,更以易陽為陽陵[38]。復置津關[39],用傳出入[40]。冬,以趙國為邯鄲郡[41]。

五年三月,作陽陵、渭橋[42]。五月,募徙陽陵,予錢二十萬。江都大暴風從西方來[43],壞城十二丈。丁卯[44],封長公主子��為隆慮侯[45]。徙廣川王為趙王。

六年春,封中尉趙綰為建陵侯[46],江都丞相嘉為建平侯[47],隴西太守渾邪為平曲侯[48],趙丞相嘉為江陵侯[49],故將軍布為鄃侯[50]。梁、楚二王皆薨。後九月,伐馳道樹[51],殖蘭池[52]。

七年冬,廢栗太子為臨江王。十一月晦[53],日有食之。春,免徒隸作陽陵者[54]。丞相青免。二月乙巳[55],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56],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57]。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

段意

記景帝的出身及在位前七年的大事。元年「除田半租」,三年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尤有重要意義。

《史記·孝景本紀第十一》原文、翻譯及鑑賞

注釋

[1]孝景皇帝:劉啟死後的諡號。 [2]孝文:孝文皇帝劉恆。中子:子弟眾多,長為伯,少為季,其餘均可稱中子。 [3]竇太后:文帝劉恆的皇后。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4]代:古郡、國名,都城在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 [5]前後:原來的皇后。 [6]更死:相繼死亡。 [7]元年四月乙卯:公元前156年4月22日。 [8]乙巳:12日。這個日子原記載可能有誤,因一月之中乙卯後無乙已。 [9]除田半租:減收一半田租。文帝時田租十五稅一,此時半租,即三十稅一。 [10]太宗:在古代帝王的世系中,一般開國皇帝稱「祖」,繼承祖業的稱「宗」。太是尊稱。 [11]匈奴:歷史上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12]和親: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具有一定政治目的聯婚。此處即指漢與匈奴的和親。[13]蕭何:劉邦的重要謀臣,西漢第一任丞相。 [14]傅:漢代服兵役的制度。男子二十歲開始服兵役。 [15]四月壬午:4月25日。 [16]孝文太后:孝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 [17]廣川:古郡、國名,治所在今河北冀縣。這時的廣川王是景帝的第八個兒子劉彭祖。長沙:古郡、國名,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這時的長沙王是景帝的第十個兒子劉發。 [18]申屠嘉:文帝時任丞相。卒:死。 [19]衡山:古郡、縣名,今屬湖南省。 [20]熒惑:即火星。 [21]北辰:即北極星。 [22]歲星:即木星。天廷:星垣名,即太微垣。 [23]南陵:古縣名,治所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南。內史:古地區名,在今陝西中部,治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祋祤(dui yu)縣:治所在今陝西耀縣東。 [24]正月乙已:正月22日。 [25]長星:即流星。 [26]據《漢書》記載,��陽應作淮陽(今河南淮陽縣),指景帝三年淮陽王劉余的宮殿被大火焚毀。燔(fan):焚燒。 [27]吳國的國都在今江蘇揚州市,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楚國的國都在今江蘇徐州市,楚王劉戊是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孫子。趙國的國都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趙王劉遂是劉邦的第六子趙幽王劉友的兒子。膠西國的國都在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濟南國的國都在今山東濟南市東,淄川國的國都在今山東淄博市。膠東國的國都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都是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這次以劉濞為首的同姓諸侯王的武裝叛亂,就是中國歷史上說的吳、楚七國之亂。 [28]西鄉:即往西方向。鄉,同「向」。 [29]晁錯:景帝的主要謀劃人物,堅持削藩,被劉濞用「清君側」的策略殺害。 [30]袁盎:曾任齊、吳、楚等諸侯國的丞相,後被梁孝王劉武派人殺死。 [31]梁:梁孝王劉武的國都,在今河南商丘縣南。 [32]竇嬰:景帝母竇太后的侄子,事詳《魏其武安侯列傳》。周亞夫: 絳侯周勃的兒子。是景帝時平七國之亂的主要將領。後被下獄,絕食死。 [33]六月乙亥:6月25日。 [34]楚元王:劉交。 [35]太子:此人是劉榮,栗姬所生,也稱栗太子,景帝七年被廢。 [36]徹:劉徹,繼栗太子後被立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漢武帝。 [37]六月甲戌:6月29日。 [38]更以易陽為陽陵:將易陽更名為陽陵。陽陵,景帝劉啟的陵墓,在今陝西咸陽縣東。 [39]復置津關:重新在渡口、關塞設置哨卡。文帝十二年曾頒布通關去塞的法令,允許人們自由出入關隘。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恢復了憑證出入關隘的制度。 [40]傳:一種出入關隘的憑證。 [41]邯鄲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42]渭橋: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 [43]江都:古郡、國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 [44]丁卯:(3月)28日。 [45]長公主:指景帝的姐姐劉嫖,竇太后所生。 [46]趙綰:武帝時官至御史大夫,後被竇太后所逼下獄自殺。 [47]嘉:程嘉。 [48]渾邪:姓公孫。 [49]嘉:蘇嘉。 [50]布:欒布。 [51]馳道:秦代修建供帝王行駛車馬的道路。 [52]殖蘭池:填蘭池。蘭池,秦始皇時修建,舊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 [53]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54]徒隸:服勞役的犯人。 [55]二月乙巳:2月16日。 [56]四月乙巳:4月17日。 [57]膠東王太后:武帝劉徹的母親,姓王。此時劉徹還是膠東王,故稱膠東王太后。

== 原文 ==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為繩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孫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乙巳[1],赦天下,賜爵一級[2]。除禁錮[3]。地動。衡山、原都雨雹[4],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人燕,遂不和親。三月,召臨江王來,即死中尉府中[5]。 夏,立皇子越為廣川王,子寄為膠東王。封四侯[6]。九月甲戌[7],日食。

中三年冬,罷諸侯御史中丞。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來降,皆封為列侯。立皇子方乘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亞夫(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四月,地動。九月戊戌晦[8],日食。軍東都門外[9]。

中四年三月,置德陽宮[10]。大蝗。秋,赦徒作陽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為常山王。封十侯[11]。六月丁巳[12]。赦天下,賜爵一級。天下大潦。更命諸侯丞相曰相。秋,地動。

中六年二月己卯[13],行幸雍[14],郊見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陽共王、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梁分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為大理[15],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16],主爵中尉為都尉[17],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18],將行為大長秋[19],大行為行人[20],奉常為太常[21],典客為大行[22],治粟內史為大農[23]。以大內為二千石[24],置左右內官,屬大內。七月辛亥,日食[25]。八月,匈奴入上郡[26]。

段意

記景帝中元元年至六年期間的大事。除禁錮、與匈奴不和親、以及封諸王、更官名等。

注釋

[1]四月乙巳:4月23日。 [2]賜爵一級:賞賜給戶首男子民爵一級。統治者以此收攬民心。[3]禁錮:西漢初年曾規定商人、上門女婿不准做官,犯罪的官吏不准重新做官,叫做「禁錮」。 [4]原都:古縣名,當時屬上郡,東漢時廢棄。 [5]「召臨江王」二句:臨江王指被廢掉的栗太子劉榮。因犯罪被景帝召來京城,交掌管京城的中尉郅都處置,劉榮即在中尉的府第中自殺。 [6]封四侯:吳、楚七國叛亂時,楚丞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趙國丞相建德、內史王悍勸阻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不要反叛,結果被殺,所以景帝封張尚的兒子張當居、趙夷吾的兒子趙周、建德的兒子橫、王悍的兒子王棄為侯。 [7]九月甲戌:9月30日。 [8]九月戊戌:9月30日。 [9]東都門:當時京城長安的一個門。 [10]德陽宮:景帝劉啟為自己修建的廟。因生前忌諱「廟」字,所以稱「宮」,舊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11]十侯:指薛澤、陳始、董赤、丁通、趙明、楊無害、杜相夫、劉賈、劉明、王信共十人封為侯。 [12]六月丁巳:6月29日。 [13]二月己卯:2月25日。 [14]「行幸雍」二句:景帝巡幸至雍,以郊祀的禮見五帝。雍,古縣名,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南。五帝,傳說中上古五個帝。據《史記》記載,為黃帝、顓頊(zhuan xu)、帝嚳、唐堯和虞舜。這裡指到郊外祭祀五帝廟。 [15]廷尉:漢代掌管刑獄的最高長官。 [16]將作少府:掌管宮室、宗廟、陵墓及其他土木營建的官員。 [17]主爵中尉:略低於將軍的武官。 [18]長信:皇太后居住的長信宮。長信詹事:在長信宮掌管皇太后事務的官員。 [19]將行:傳達皇后宮中事務的官員,多由宦官充任。 [20]大行:掌管接待諸侯的官員。 [21]奉常:掌管宗廟儀禮的高級官員,為九卿之一。 [22]典客:主要掌管接待少數民族等事務的官員。 [23]治粟內史:掌管國家的租稅、錢穀、鹽鐵和財政收支的官員,為九卿之一。 [24]大內:掌管京城倉庫的官員。 [25]七月辛亥:7月29日。 [26]上郡:轄境包括今陝西北部、內蒙黃河河套以南一帶地區。

原文

後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為衛尉[1]。三月丁酉,赦天下[2],賜爵一級。中二千石、諸侯相爵右庶長。[3]四月,大酺[4]。五月丙戌[5],地動,其早食時復動。上庸地動二十二日[6],壞城垣。七月乙巳[7],日食。丞相劉舍免。八月壬辰[8],以御史大夫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

後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動。郅將軍擊匈奴。酺五日。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9]。令徒隸衣七緵布[10]。止馬舂[11]。為歲不登[12],禁天下食不造歲[13]。省列侯遣之國[14]。三月,匈奴入雁門[15]。十月,租長陵田[16]。大旱。衡山國、河東、雲中郡民疫[17]。

後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18]。月貫天廷中。正月甲寅[19],皇太子冠[20]。甲子[21],孝景皇帝崩。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為父後爵一級[22],天下戶百錢。出宮人歸其家,復無所與[23]。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弟蚡為武安侯[24],弟勝為周陽侯[25]。置陽陵。

段意

記景帝後元元年至三年期間的大事及死後情況。

注釋

[1]更名:改名。中大夫令:掌管宮門警衛的武官,並統率京城的衛戍部隊南軍。 [2]三月丁酉:3月19日。 [3]「中二千石」句:(賜給)中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和諸侯國的相以右庶長的爵位。中二千石,漢代官職品級的一種。一歲可得俸祿二千一百六十石,舉整數說,中二千石。中,滿。右庶長:漢代的第十一級爵位。 [4]大酺:大聚會飲酒。指允許民眾聚會飲酒。 [5]五月丙戌:5月9日。 [6]上庸:古縣名,治所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 [7]七月乙巳:7月29日。 [8]八月壬辰:9月17日。 [9]「令內史郡」句:命令內史,(各)郡不得用糧食餵馬,否則將馬匹沒收入官府。 [10]七緵(zong)布:一種很粗糙的布。 [11]止馬舂:不許用馬舂米。舂,舂米。 [12]為歲不登:因為這一年糧食收成不好。 [13]禁天下食不造歲:禁止天下(民眾浪費糧食),(恐)糧食吃不到一年。造,到。 [14]省:省減。這句說,省減在京城內的列侯,派遣他們回到所封的地方。 [15]雁門:古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 [16]長陵:劉邦的陵墓,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17]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夏縣北。雲中郡:治所在今內蒙托克托縣東北。 [18]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太微:星垣名,即太微垣。 [19]正月甲寅:1月17日。 [20]冠:冠禮。古代男子到了成年(二十歲)舉行的加冠典禮。 [21]甲子:27日。 [22]為父後:繼承父業的人。 [23]復無所與:免除終身的賦稅。 [24]蚡:田蚡,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武帝時,先後擔任太尉、丞相。 [25]勝:田勝,田蚡的弟弟。

== 原文 ==  

太史公曰:漢興[1],孝文施大德[2],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3],而晁錯刻削諸侯[4],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5]。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6]。及主父偃言之[7],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段意

司馬遷通過分析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產生和平定的原因,從而認為靠賢相謀劃是治平天下的關鍵。實際上強調了賢才之德的重要性。

注釋

[1]漢興:漢朝建立。 [2]孝文施大德:孝文帝施行偉大的德治。 [3]不復憂異姓: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反叛)。異姓:指異姓諸侯王。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先後封九個異姓王。而至景帝時已無異姓王了。 [4]晁錯: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景帝即位後為御史大夫。建議削藩,即主張削弱諸侯王封地,吳、楚七國藉口叛變,晁錯被殺。刻:嚴酷。削,削奪,指削藩策。 [5]西鄉:即西向,朝西方向。 [6]漸:因勢利導,逐步(削減)的辦法。 [7]主父偃: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建議分封子弟,使諸侯王子人人得分其國為王。漢武帝用此策削弱了諸侯。 [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