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問孔子》

原文

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衛靈公。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2]。 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將適陳,過匡[3],顏刻為仆[4],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5]。」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 陽虎嘗暴匡人[6],匡人於是遂止孔子[7]。 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 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 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於衛[8],然後得去。 去即過蒲[9]。 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10]。

段意

以下以較大篇幅敘寫孔子離魯後周遊列國的政治流亡生活。 先到衛國;因受到猜忌而不得不離開衛國去陳國;在過匡邑時,被當地人誤認作魯國叛臣陽虎而遭到圍困達五日之久;後經蒲邑返回衛國,居大夫蘧伯玉家。

注釋

[1]主:寄居;以某為主人。 [2]一出一入:跟蹤監視。 [3]匡:衛邑。一說屬鄭。 [4]顏刻:孔子的學生。 陽虎過匡時也是顏刻駕車,故造成匡人的誤會。 [5]由彼缺也:就是從那個缺口進去的。 [6]暴:侵犯。 [7]止:扣留。 [8]從者:從行的學生。寧武子:衛大夫,據前人考證其人在世時孔子還未出生,記或有誤。 [9]蒲:衛邑,在匡之北。 [10]蘧(qu)伯玉:名瑗,衛大夫。[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