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元光五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元光五年》

原文

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3];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4];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5],出雁門[6]: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7]。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8]。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9]、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青校尉蘇建有功,以千一百戶封建為平陵侯。使建築朔方城。青校尉張次公有功,封為岸頭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行詐諸蠻夷,造謀藉兵[10],數為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征厥罪[11]。《詩》不云乎[12]:『薄伐��狁,至於大原[13]』,『出車彭彭,城彼朔方』[14]。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鹵[15],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16],絕梓領[17],梁北河[18],討蒲泥[19],破符離[20],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丑[21],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其明年,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門千餘人。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出右北平[22]:咸擊匈奴。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不及。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大將軍,大將軍立號而歸[23]。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24],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25]。」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青子不疑為陰安侯,青子登為發乾侯。青固謝曰[26]:「臣幸得待罪行間[27],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28],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29]。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諸校尉功也,今固且圖之[30]。」乃詔御史曰:「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31],以千五百戶封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32],至匈奴右賢王庭,為麾下搏戰獲王[33],以千三百戶封說為龍額侯。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賀為南窌侯[34]。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35],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賜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其秋,匈奴入代,殺都尉朱英。

其明年春,大將軍青出定襄。合騎侯敖為中將軍,太僕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咸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月餘,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餘,漢兵且盡。前將軍故胡人,降為翕侯,見急,匈奴誘之,遂將其餘騎可八百[36],奔降單于。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大將軍問其罪正閎、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當云何[37]?」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閎、安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38]』。今建以數千當單于數萬,力戰一日餘,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自歸而斬之,是示後無反意也[39]。不當斬。」大將軍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間[40],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而具歸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見為人臣不敢專權,不亦可乎?」軍吏皆曰「善」。遂囚建詣行在所[41]。入塞罷兵。

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42],幸,為天子侍中[43]。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44],為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45]。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46],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47],生捕季父羅姑比[48],再冠軍[49],以千六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以千一百戶封賢為眾利侯。」是歲,失兩將軍軍[50],亡翕侯,軍功不多,故大將軍不益封。右將軍建至,天子不誅,赦其罪,贖為庶人。

大將軍既還,賜千金。是時王夫人方幸於上,寧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為壽。天子聞之,問大將軍,大將軍以實言,上乃拜寧乘為東海都尉。

張騫從大將軍[51],以嘗使大夏[52],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53],封騫博望侯。

段意

寫大將軍衛青五次出擊匈奴的經過、戰績與受封以及霍去病嶄露頭角的情況。

注釋

  [1]車騎將軍:高級將領名號。大將軍地位最高,稍次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

  [2]上谷:郡名。在今河北北部。

  [3]雲中:郡名。在今內蒙中部。

  [4]代郡:郡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及山西東北部。

  [5]衛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宮門警衛,統率宮廷警衛部隊。李廣(?—前119年):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參看《李將軍列傳》)。

  [6]雁門:郡名。在今山西西北部。

  [7]敗:擊敗。韓將軍:韓安國。

  [8]高闕:地名。在今內蒙杭錦後旗東北。

  [9]走:跑;逃跑。使動用法,使白羊、樓煩王逃走。

  [10]籍兵:憑藉武力。

  [11]厥:其;他的。

  [12]《詩》:《詩經》。

  [13]此二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意思是:攻伐��狁,達到大原。

  [14]此二句出自《詩經·小雅·出車》。意思是:戰車出動,軍威雄壯,在那北方築城。

  [15]畢:都;全部。鹵:通「擄」,此指戰利品。

  [16]按:巡行。榆溪舊塞:榆林塞。一說在內蒙,一說在陝西北部。

  [17]絕:橫穿。梓領:山名。今地不詳。

  [18]梁:架橋。北河:指今內蒙烏加河。

  [19]討:討伐。蒲泥:部族首領名。

  [20]破:擊破。符離:要塞名。在今內蒙五原西北。

  [21]執訊獲丑:捉住俘虜,加以審訊,大獲醜類。

  [22]右北平:郡名。在今河北東北部至遼寧一帶。

  [23]號:名號;官名。

  [24]躬:親自。戎士:將士。

  [25]益:更;再(加封。)

  [26]固謝:堅決推辭。

  [27]幸:幸運;僥倖。待罪:舊時官吏常怕因失職得罪,因以「待罪」為供職之謙詞。意為聽候治罪。行(hang)間:行伍之間;部隊之中。

  [28]襁褓:背負小孩所用的東西。指年齡很小。

  [29]勸:勸勉。士:士兵,此處泛指將士。力戰:奮力作戰。意:本意。

  [30]固且圖之:我本來考慮要辦這件事。

  [31]傅:通「附」,有親近、團結、接應之意。校:將校。一說「校」是編制名,一校人馬(五百人)。獲王:俘獲匈奴小王。

  [32]窳(yu)渾:要塞名。在今內蒙杭錦後旗西南。

  [33]麾(hui)下:將帥的大旗之下。

  [34]窌:音jiao。其地不詳。

  [35]涉軹(zhi):邑名。在今山東淄博東北。

  [36]可:大約。

  [37]建當云何:按軍法如何處置蘇建?

  [38]語出《孫子兵法·作戰》。意為:小部隊再拚死力戰,也會被大部隊的一方所擊敗。

  [39]是:這。示:暗示。後:指後來的人。反:通「返」。

  [40]肺腑:此指皇帝的親戚。

  [41]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此指臨時住所。

  [42]霍去病:衛青姐姐衛少兒與平陽縣吏霍仲孺私通所生子。

  [43]侍中:官職名。

  [44]與:給予。

  [45]利:有利之處。過當:有兩解:一、以少數兵力殺俘大量敵人;二、以比較少的傷亡,殺俘大量敵人。

  [46]相國、當戶:均為匈奴官名。

  [47]大父行(háng):祖父一輩的人。

  [48]季父:叔父。

  [49]再冠軍:功勞再次冠於全軍。下句的「冠軍侯」,冠軍,縣名,在今河南鄧縣西北。

  [50]兩將軍:指蘇建、趙信。

  [51]張騫(?—前114年):漢中(今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在外十餘年,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促進了漢朝與中亞各國友好關係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52]大夏:中亞古國名。地在今阿富汗北部。

  [53]因:沿襲。使:出使。絕國:極為遙遠的國家。[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