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匈奴列傳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匈奴列傳老上稽粥單于初立》

原文

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行也[2],為漢患者[3]。」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初,匈奴好漢繒絮食物[4],中行說曰:「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5],然所以強者[6],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7],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8],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9]。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10]。」於是說教單于左右疏記[11],以計課其人眾畜物[12]。

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13],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雲。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雲[14]。

漢使或言曰:「匈奴俗賤老[15]。」中行說窮漢使曰[16]:「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17],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齎送飲食行戍乎[18]? 漢使曰:「然。」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19],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20],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21]?」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22]。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23]。」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24],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25]。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26]。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27],皆從此類。且禮義之敝,上下交怨望[28],而室屋之極,生力必屈[29]。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於作業。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30],令喋喋而佔佔[31],冠固何當[32]?」

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輒曰:「漢使無多言[33],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糵[34],令其量中[35],必善美而已矣[36],何以為言乎! 且所給備善則已[37];不備,苦惡[38],則候秋孰[39],以騎馳蹂而稼穡耳[40]。」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41]。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42],殺北地都尉卬[43],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44]。使奇兵入燒回中宮[45],候騎至雍甘泉[46]。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47],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48]。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49],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匈奴日已驕[50],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漢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單于亦使當戶報謝[51],復言和親事。

孝文帝後二年,使使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使當戶且居雕渠難[52]、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受。先帝制[53]: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54],倍義絕約,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歡,然其事已在前矣。書曰:『二國已和親,兩主歡說[55],寢兵休卒養馬[56],世世昌樂,闟然更始[57]。』朕甚嘉之。聖人者日新[58],改作更始[59],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60],世世相傳,施之無窮,天下莫不咸便。漢與匈奴鄰國之敵,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詔吏遺單于秫糵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63]。今天下大安[64],萬民熙熙[65],朕與單于為之父母[66]。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67],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歡。朕聞天不頗覆[68],地不偏載[69],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70],俱蹈大道[71],墮壞前惡[72],以圖長久,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元元萬民[73],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74],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故來者不止[75],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于無言章尼等[76]。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77]。單于留志[78],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79]。單于其察之。」

單于既約和親。於是制詔御史曰:「匈奴大單于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眾廣地,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今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俱便[80]。朕已許之。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後四歲[81],老上稽粥單于死,子軍臣立為單于。既立,孝文皇帝復與匈奴和親。而中行說復事之。

軍臣單于立四歲,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

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 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 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後歲餘,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82]。吳、楚反[83],欲與趙合謀入邊。漢圍破趙,匈奴亦止。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段意

寫老上單于即位後,漢對匈奴仍執行和親政策,但匈奴百約百叛,反覆無常,加之中行說降匈後挑撥離間,致使匈奴日益驕橫,大舉犯邊。雖如此,直至景帝時期,漢王朝仍堅守信約,其書信、詔令即為明證。

注釋

  [1]宦者:宦官。中行(hang):複姓。說(yue):名。傅(fu):輔佐;教導。

  [2]必:一定要。

  [3]患者:製造禍患的人

  [4]繒:綢絹。絮:絲棉。

  [5]當:相當;抵。

  [6]然所以強者:然而(匈奴)強大的原因。所以:表原因。

  [7]什二:十分之一。

  [8]其:應當。祈使副詞。

  [9]全句意思是:請把來自漢朝的綢絹、絲棉,穿着在野草荊棘中奔馳,讓衣服褲子都開裂破爛,這顯示它們不如氈裘的完美。

  [10]湩(dong):乳汁。酪(lao):乳製品。

  [11]左右:指侍從人員或近臣。疏(shu)記:分條記錄,逐項記載。

  [12]記課:計算核實,結算徵稅。

  [13]牘(du):寫字用的木片,此指信簡。以:用。尺一寸:一尺一寸長。

  [14]中行說唆使單于傲慢,漢朝給匈奴單于的信簡為一尺一寸長,匈奴回信時用一尺二寸長的信簡,信的開頭又加上「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話頭。

  [15]賤老:輕視老人。

  [16]窮:窮究;詰難。

  [17]而:你;你們。屯戍:屯駐戍守。

  [18]全句意為:你們漢朝的風俗,那些屯駐戍守邊疆的人,出發前他們的年老雙親難道有不自己讓出暖衣美食來供養外出當兵的嗎?

  [19]明:明確。以:把。為:當作;作為。

  [20]蓋:連詞,承接上下文表示原因。以:用來。自為守衛:為了保衛自己。

  [21]何以:憑什麼。

  [22]乃:卻。穹廬:遊牧民族住的氈帳篷。

  [23]闕(que)庭:指宮殿、朝廷。

  [24]即飲其血。

  [25]惡:厭惡;不願意。種姓:宗族、種族。

  [26]宗種:嫡長子孫。

  [27]易姓:改變姓氏;改朝換代。

  [28]交:互相。怨望:怨恨。

  [29]此二句意為:追求宮室的高大華美以至窮奢極侈,人的氣力勢必衰竭。

  [30]顧:通「固」,一定。無:不要。

  [31]喋(die):形容會說話,不斷地說。佔佔:沾沾自喜。

  [32]冠固何當:戴帽束帶又有什麼益處。

  [33]無:無須。

  [34]顧:考慮一下。糵:制酒的發酵劑。

  [35]中:滿;足。

  [36]而已:罷了。

  [37]且:並且。給(ji):供給。備善:齊全精美。則已:便罷。

  [38]苦惡:粗劣。

  [39]孰:通「熟」,莊稼成熟。

  [40]馳蹂:馳驅蹂躪;往來踐踏。而:你們。稼穡(se):播種和收穫,借指莊稼。耳:句末語氣助詞,罷了。

  [41]候:窺伺。利害處:要害地方。

  [42]朝那、蕭關:地名,均在今寧夏固原。

  [43]都尉:武官名。卬(ang):人名,孫卬。

  [44]彭陽:縣名。在今甘肅鎮原。

  [45]回中宮:宮名。舊址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46]候騎:探馬。雍:州名。在今陝西、甘肅一帶。甘泉:甘泉宮。

  [47]乘(sheng):一車四馬叫一乘。

  [48]軍:駐紮;駐軍。名詞用作動詞。

  [49]遫:音su。

  [50]驕:驕橫。

  [51]報謝:回信答謝。

  [52]且居:即且渠。官號。雕渠難:人名。

  [53]先帝制:漢高帝規定。

  [54]渫(xie)惡:邪惡。貪降:貪圖。降,陷於利慾。進取:指攻占掠奪。

  [55]說(yue):通「悅」。

  [56]寢兵:收藏武器。兵,兵器

  [57]闟(xi)然:安定的樣子。然,的樣子。更始:重新開始。

  [58]日新:天天使自己的道德、言行進步。

  [59]改作更始:改弦更張。

  [60]恤:體恤;憐憫;安撫。

  [61]咸:都。

  [62]此句《漢書 ·匈奴傳》作「鄰敵之國」。相鄰而勢均力敵的國家。敵,匹敵。

  [63]秫(shu):粘高粱,可以釀酒。佗(tuo):同「他」。

  [64]大安:大治。

  [65]熙熙:和樂。

  [66]之:指代萬民。

  [67]薄物細故:微小的財物和事故。

  [68]頗覆:偏蓋。

  [69]載:裝載。

  [70]捐:拋棄;放棄。

  [71]蹈:遵循;實行。

  [72]墮(hui)壞:毀壞;破除。

  [73]元元:善良。

  [74]跂(qi)行:蟲類爬行。引申為有足之動物。喙(hui)息蠕動:爬行昆蟲。

  [75]來者不止:投奔來的人,不阻止。

  [76]章尼:人名。逃到漢朝的匈奴人。

  [77]食言:不履行諾言。

  [78]留志:留意;記住。

  [79]漢過不先:漢朝不先負約。

  [80]後無咎,俱便:以後臣民再不要挑起邊境事端,對匈漢兩國都有好處。

  [81]應為一歲。

  [82]趙王遂:劉遂。漢高帝孫,參與吳、楚叛亂,兵敗自殺。陰:暗中。

  [83]吳、楚反:吳、楚七國之亂。[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