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儒林列傳申公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儒林列傳申公者》

原文

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於魯南宮[1]。呂太后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2]。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3]。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4]。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5]。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6],無傳(疑)[7],疑者則闕不傳[8]。

蘭陵王臧既受《詩》[9],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10],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11]。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12],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13],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14],弟子二人乘軺傳從[15]。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16],顧力行何如耳[17]。」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18]。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19],舍魯邸[20],議明堂事[21]。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22],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23],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24]。」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25],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26]。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27],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28],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29],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30]。」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31]?」乃使固入圈刺豕[32]。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33],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復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34],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35]。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36]!」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37]。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38],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自是之後,而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39]。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40]。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41]。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42],歐陽生教千乘兒寬[43]。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44],及時時間行傭賃[45],以給衣食[46]。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47],以為奏讞掾[48],以古法議決疑大獄[49],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明也[50]。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51]。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52]。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53],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54]。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 《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54],蓋《尚書》 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55]。《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56],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57]。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58]、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59]。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60],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61]。

董仲舒,廣川人也[62]。以治《春秋》[63],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64],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65]。進退容止[66],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67]。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68],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69],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70]。中廢為中大夫[71],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72],主父偃疾之[73],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74],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75],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76],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77]。」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78]。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79],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80]。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81]: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82]。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83],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84],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85];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段意

傳文載漢儒三十九人,重點載五經的師承和傳述五經的十大經師:《詩》學經師申培公、轅固生、韓生;《尚書》學今文經師伏生、古文經師孔安國;《禮》學經師高堂生;《易》學經師田生;《春秋》學公羊家董仲舒、胡毋生,穀梁家江生。其中插敘王臧、趙綰下吏自殺、黃生與轅固生辯論湯武革命以及竇太后叫轅固生刺豬,既反映儒學與黃老鬥爭之激烈,也說明西漢最高統治層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司馬遷對武帝努力搶救五經,尊重儒術,重用儒生,於字裡行間滿溢讚許之情。

注釋

  [1]師:指浮丘伯。魯南宮:魯城內的泮宮。後世稱學館為泮宮。

  [2]劉郢:漢楚元王劉交之子。

  [3]疾:憎恨。

  [4]胥靡:又作「縃縻」。古代奴隸在繩索束縛下勞動,故名縃縻。漢代指作苦工的刑徒。楚王以胥靡折磨申公。

  [5]王:魯恭王劉余,景帝子。

  [6]獨:特別。訓:道出事物的形貌以告人叫訓。謂申公特別能將《詩經》內事物的具體形貌講述出來以教誨人。

  [7]無傳(疑):疑可能為佚文,故補出,加上括號。

  [8]則闕不傳:闕,同「缺」。謂有疑惑的就付諸缺如,不傳授弟子。表明申公授《詩》的態度十分嚴謹。

  [9]蘭陵:今山東最南端蒼山縣與棗莊市以南地帶。

  [10]上書宿衛上:宿衛,官名。夜宿禁宮,警衛皇帝。謂王臧上書主動請求作宿衛以保衛武帝。

  [11]郎中令:掌宮殿門戶,九卿之一。

  [12]代:今山西太原以北地區。

  [13]明堂:周代置,用以宣揚政教,朝見諸侯的大殿堂。

  [14]束帛:古代聘問之禮。將帛捲軸成匹,五匹為一束。安車:車輪包裹軟物,是朝廷隆禮致仕高官或徵聘碩學耆儒所乘用之車,常人不得乘坐。

  [15]軺(yao)車:輕小而華貴的馬車。

  [16]不在多言:不在於多說。

  [17]力行:身體力行,身正為治。

  [18]默然:武帝十分掃興而不說話。

  [19]太中大夫:諫議之官,秩二千石。

  [20]舍魯邸:住在魯王的館舍。邸,諸侯王在京師的館舍。

  [21]議明堂事:規劃建立明堂的事。

  [22]讓(rang)上:責備皇上。

  [23]下趙綰、王臧吏:吏,法官。下吏,交法官治罪。

  [24]湯、武:湯,商朝開國君主,契之後,子姓,名履。初居亳,夏桀無道,興兵伐之,放逐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號成湯,簡稱湯。武,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姓姬,名發。受命:受天命。弒(shi):封建時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為「弒」。

  [25]桀、紂:桀,夏朝末代之君,名癸。恃勇暴虐,荒淫無道,成湯伐之,敗於鳴條,放逐於南巢,夏亡。紂(zhou):商朝末代君主,名受辛,字受德。嗜酒好色,暴虐無道,周武王伐之,兵敗自焚死。

  [26]關於足:穿在腳上。

  [27]匡:糾正,挽救。

  [28]代立踐南面:取代他登上王位做了國君。立,君主即位叫立。踐,履行。南面,古代帝王的寶座面向南方,故稱帝王叫「南面」。

  [29]馬肝:馬肝有毒不可食,不食馬肝不等於沒吃過馬肉。景帝以此言阻止二人辯論。黃生以陳腐觀點言臣不能犯君,為西漢政權不可侵犯立說;轅固生則以漢取代秦為合法而立說,兩人立論雖殊,維護漢朝統治的立場卻一樣。黃生扼殺革命,十足的逆反潮流。

  [30]家人言:謂老子《道德經》不過是平常人的言論,不能用它治國平天下。

  [31]司空城旦書:司空是古代管牢獄的官。城旦是服勞役的罪徒。漢初,劉家最高統治層尚黃老,主張清靜無為,治政尚「緩」,認為儒術過「急」,比之為律令。故竇太后譏諷儒家的學說和政治主張像律令似的「司空城旦書」。

  [32]豕:豬。

  [33]假固利兵:賜給轅固生一把鋒利的刀。

  [34]諛儒:利用儒術阿諛取寵的儒生。

  [35]征:召,召聘。公孫弘於元光五年被征,時年七十,是轅固生同鄉晚輩,因敬畏轅固生而不敢正眼相看。

  [36]公孫子句:務,致力於某事,引申為爭取做到。言,發表言論。轅固生以長者口氣教誡公孫弘說:「姓公孫的小子,要致力於端正儒學來發表意見,不要歪曲儒學去迎合世俗啊!」

  [37]常山王:劉舜,景帝子。

  [38]內外傳:《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嬰曾撰《內傳》四卷,《外傳》六卷。南宋後僅存《外傳》。今本作十卷。其書雜述古事古語。雖每條皆徵引《詩經》中的句子(今本有二十八條未引,當系缺脫),實際是引《詩》以與古事相印證,並非引事以闡釋《詩經》本義。

  [39]故:原先,從前。

  [40]使:派遣。掌故:官名,掌圖籍故書。

  [41]秦時焚書四句:秦朝焚書時,伏生在牆壁里藏着《尚書》。此後戰爭大爆發,他逃亡在外。漢朝平定了天下,伏生尋找他的《尚書》,已佚失幾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便拿它在齊魯地區教學。學者因此頗能講述《尚書》,華山以東的許多儒學大師沒有不拿《尚書》教學的。

  [42]歐陽生:歐陽和伯,千乘人。

  [43]千乘:縣名,今山東高青縣東南。兒(ni)寬:同「倪」,姓。

  [44]都養:為博士弟子造飯。

  [45]間行傭賃:抽空出賣勞力。

  [46]以給衣食:以此使衣食自給。

  [47]方鄉學:正嚮往儒學。鄉,同「向」。謂張湯受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

  [48]奏讞(yan)掾(yuan):讞,平議。掾,古代屬官的通稱。用兒寬專辦奏請皇帝平議案件的掾吏。

  [49]大獄:獄,引申為罪案,如文學之獄兒寬用古法判決疑難的大罪案。

  [50]寬為人句:兒寬為人溫和善良,廉潔智慧,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與情緒,而又善於草擬公文、奏書,文辭敏捷,口頭卻不善於表達。

  [51]天子句:武帝召見兒寬,經過問答,武帝很喜歡他。

  [52]兒寬為御史大夫,事在元封元年。

  [53]兒寬憑個性溫善,又能奉承皇帝之意,故能從容久任。

  [54]對官員來說,部屬們很輕視他,不為他效力。易,輕視,簡慢。

  [54]逸《書》:散逸的《尚書》。據翦伯贊《史料與史學·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以下簡稱翦說)載:「《尚書》,本是一部殘缺不完的殷、周雜史。其產生的時代,各篇不同,有殷代之文,有西周之文。相傳最古的《尚書》有三千餘篇,孔子刪為百篇,百篇《尚書》有序,其序見於《史記》,但僅傳二十八篇。其後河內女子獻《泰誓》一篇,為二十九篇。《泰誓》旋佚,仍為二十八篇,是為今文《尚書》,亦即西漢中期的歐陽、大夏後(勝)、小夏後(建)三派所傳之《尚書》。平帝時,出現了偽古文《尚書》,比今文多十六篇,是為漢偽古文《尚書》。東漢末,漢偽古文《尚書》亡佚。至東晉時復出,但比漢古文多九篇,為二十五篇,還附有一部孔安國傳,是為晉偽古文《尚書》。自是以後,偽《孔傳》流行,今日十三經中的《尚書》,就是東晉偽古文《尚書》。」

  [55]《禮》:翦說:「所謂《禮經》,在西漢初只有高堂生、徐生兩家,其後武帝至宣帝時,有后蒼氏、大戴氏(德)、小戴氏(聖)、慶(普)氏之《禮》,是為《禮經》的今文。但以後又出現了《儀禮》、《周禮》、《禮記》,是為三禮。三禮自鄭康成作注,唐人因以正義以後,亦嚴然成為聖經,而漢初《禮經》遂廢。」最本:最為根本,最權威。

  [56]經不具:《禮經》之文不具,只留下儀節。

  [57]善為容:善於表演禮儀。容,禮容,即禮儀的表現形式、姿態、腔調。

  [58]公戶是姓,滿意是名。

  [59]瑕丘: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山東充州東北。

  [60]六世:授受六代。《漢書》載《易》之師承六世雲:商瞿子木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人田何子莊。

  [61]《易》:翦說:「《易經》,本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其著作年代,說者不一。顧頡剛氏謂在西周,郭沫若氏謂在春秋以後,孔子所不及見。這部書,原來只是卦爻辭,後來儒家學者加入了《易傳》,於是變成了儒家宣傳教義的聖經。在西漢中期,《易》有施(讎)、孟(喜)、梁丘(賀)三家,是為今文三派。其後又出現費氏(直)的古文,京(房)、高(相)的別派,自魏王弼之注盛行江左,唐人因之以作正義,自是漢《易》諸家俱廢。今《十三經註疏》所收者,王弼之《易》。」

  [62]廣川:縣名,今河北棗強縣東。

  [63]以治:以,因。治,有研究之義。

  [64]下帷:即深居。也稱深居讀書不聞外事叫「下帷攻讀」。

  [65]次:住。全句說,董仲舒深居家內邊教邊讀,弟子傳習採用住留他家受業已久的轉教初受業的,有時沒人見到他的面,大概數年之久董仲舒不曾對家裡的園圃觀看過,他精心治學到這般程度。

  [66]進退容止:進退,舉止。容止,威儀。《孝經》有「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67]江都:郡名,治所在今揚州市。

  [68]錯行:指陰陽反常現象。

  [69]閉諸陽,縱諸陰:封閉南門,開放北門。陽、陰之義與今謂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同。求雨止雨之法載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其實毫無科學根據。

  [70]未嘗不得所欲:沒有不應驗的。

  [71]中:中途。

  [72]武帝建元六年遼東高帝廟發生火災。

  [73]主父偃忌恨董仲舒,將其未成之書災異記草稿偷竊上奏。

  [74]當:判決。

  [75]希世用事:迎合世俗以行事。

  [76]以弘為從諛:認為公孫弘是隨波逐流的阿諛小人。

  [77]膠西王:劉瑞,景帝子,武帝兄,為人陰狠。公孫弘薦董仲舒相膠西王,陰謀借刀殺人之計。

  [78]免:脫身。

  [79]名為明於《春秋》:對《春秋》研究最著名。

  [80]瑕丘江生:為申公之弟子。

  [81]遂:順遂,引申為顯達。

  [82]溫:縣名,今河南溫縣西。

  [83]處理淮南王劉安謀反案。

  [84]正:治罪。表明呂步舒能學以致用,也是序文孔子「作《春秋》以當王法」的例證。

  [85]命:服。《公羊傳》莊公元年,有「命者何?加我服也」。加,施。《國語·周語上》載「襄王賜晉文公命」,命也就是服。命大夫,即天子賜爵服的大夫。古代以此引為殊榮,故作者特記之。《春秋》與「三傳」,翦說:「《春秋》,可以說是一部編年的『春秋』史,但這部書,過於簡單。如果沒有傳,就令人看不懂。所以後來有《公羊》、《穀梁》、《左氏》三傳,但這三傳並不是同時產生的,在西漢初只有《公羊傳》一種。不久《穀梁》出來,《春秋》遂有兩傳,是為今文《春秋》。(一說《穀梁》亦系偽古文)西漢末,古文《左傳》出現,於是《春秋》才有三傳。東漢時三傳同行,公羊為盛。六朝後,《公羊》、《穀梁》同廢,《左傳》孤行。……至清代,學者始再復三傳,但以《公羊》為盛,而《左氏》、《穀梁》不振。今《十三經》中的《春秋》三傳並錄。」[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