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儒林列傳太史公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儒林列傳太史公曰》

原文

余讀功令[1],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2]。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3],幽厲微而禮樂壞[4],諸侯恣行,政由強國[5]。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6],於是論次《詩》、《書》[7],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8]。自衛返魯[9],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10]。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11],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12]。」西狩獲麟[13],曰:「吾道窮矣[14]。」故因史記作《春秋》[15],以當王法[16],以辭微而指博[17],後世學者多錄焉[18]。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19],大者為師傅卿相[20],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21]。故子路居衛[22],子張居陳[23],澹臺子羽居楚[24],子夏居西河[25],子貢終於齊[26]。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27],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28]。後陵遲以至於始皇[29],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30],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31],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32],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33],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34],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35]。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36],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37],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38],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39],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40],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41]」。夫齊魯之間於文學[42],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43]。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於是喟然嘆興於學[44]。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45]。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46]。孝文時頗徵用[47],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48]。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49],而上亦鄉之[50],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51]。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52],於齊則轅固生[53],於燕則韓太傅[54]。言《尚書》自濟南伏生[55]。言《禮》自魯高堂生[56]。言《易》自菑川田生[57]。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58],於趙自董仲舒[59]。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60],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61],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62]。

段意

(傳序理應保持完整,因其過長故分兩段,此段是傳序第一部分。)首敘孔子創建儒學、興辦教育的時代背景、內容、目的和「作《春秋》以當王法」的匡時反正作用,及其弟子用孔子學說散游諸侯、治政育人、傳播道德文化的光輝業績。戰國時儒學漸衰,孔子故鄉和鄰國——齊魯獨不廢,孟荀訪齊儒學為之光大。秦焚書坑儒,六經斷缺。漢興,高、呂、文、景好黃老不愛儒。武帝即位,大興儒學,搶救五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重用儒生,經學家公孫弘一日之內封了丞相又封侯,從此中國學子一邊倒地倒向儒學。

注釋

  [1]功令:功,考核學習的成績。功令即考試學生成績的法規。

  [2]廣厲學官:厲,同「勵」。學官,即太學裡設的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博士遂為學官,實際就是傳授《五經》的教師。 全句說,我讀考試學生成績的法規,讀到漢武帝多方開闢鼓勵士子入太學求學的道路,沒那次不把書放下來而嘆息啊。

  [3]《關雎》:《詩經·周南》中第一首詩。司馬遷認為它是諷刺詩。

  [4]幽厲:幽,周幽王(? —前771),西周末代國王,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宣王子。任用虢石父執政,剝削嚴重,加之地震和旱災,造成人民流離失所,進攻六濟之戎又大敗。寵愛褒姒,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侯聯合曾、犬戎等攻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下,西周遂亡。厲,西周曆王(? —前828),姬姓名胡。任用榮夷公執政,實行「專利」,又命令衛巫監視國人,殺死議論他的人,引起反抗。國人發難,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微:隱匿,引申為沉淪。

  [5]全句說,唉!西周王道衰落因作《關雎》諷刺,幽、厲王道沉淪因而禮崩樂壞,諸侯橫行,政事由強國操縱。

  [6]閔:同「憫」,傷念,痛惜。王道廢而邪道興:西周盛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認為這是王道正軌;春秋世亂,禮樂征伐自諸侯、大夫出,陪臣執命,孔子認為這是王道廢棄而邪道興起。此句與上文「諸侯恣行,政由強國」相應。

  [7]論次:整理編次。

  [8]適齊聞《韶》:適,去、往。《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韶》,舜時樂曲名,頌揚禪讓的內容,孔子稱讚它是盡善盡美的樂曲。三月,言時間之久。三,泛指多數,非確數。不知肉味,嘗不出肉味。

  [9]自衛返魯:《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左傳》載,其事在魯哀公十一年冬(前484)。

  [10]《雅》、《頌》:是《詩經》中《風》、《雅》、《頌》的兩個部份。此句楊伯峻譯為:「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的篇章]整理出來,使《雅》歸《雅》,《頌》歸《頌》,各有適當的安置。」

  [11]仲尼干七十餘君:孔子(前552,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儒家的宗祖,也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論家。孔子簡直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尊為「至聖先師」。干:求,遊說。七十餘君,顯系後人記載有誤。按《孔子世家》等所記,孔子到過的有周、鄭、齊、宋、曹、衛、陳、楚、杞、莒、匡等國,即使加上一些小國,也無七十。

  [12]期(ji)月:期同「朞」。期月,一年。《論語·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全句說,因世道混亂,沒有誰能重用他,所以仲尼遊說七十餘君沒有遇上個合適的,他說:「假若有用我主持國家政事的,一年便差不多了。」

  [13]西狩獲麟:魯國的採薪者在西郊獵獲一隻麟,孔子哀嘆說:「吾道窮矣。」按儒家理論,麟應在太平盛世出現,而魯哀公十一年是亂世,麟的出現是反常現象,孔子認為這是上天示意他的治世理想不能實現,而且是他壽命將終的徵兆,於是所作《春秋》至此絕筆。事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前481)傳。

  [14]窮:盡。

  [15]因史記:按照史官所記的資料。因,依靠,依照。

  [16]以當王法:拿《春秋》當作王法。

  [17]辭微而指博:言辭精微旨意博大。指,經傳里常將「旨」作「指」。

  [18]錄:傳習抄錄。

  [19]散游諸侯:分散到各地遊說諸侯。

  [20]師傅:古代給君王或君王的太子作老師的,統稱師傅。據《仲尼弟子列傳》載,子夏「為魏文侯師」,子貢「常相魯衛」,「宰我為臨菑(齊國都城)大夫」,「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可為此句例證。

  [21]不見:有的隱居不仕。見,出現。

  [22]子路: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卞(今山東泗水縣東)人,小孔子九歲。子路仕衛,死(前480)于靖衛出公之難。

  [23]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人,小孔子四十八歲。

  [24]澹臺子羽: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小孔子三十九歲。

  [2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居西河教授,曾為魏文侯師。西河:今陝西韓城、合陽一帶,與河東相對,故稱西河。

  [26]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善貨殖。

  [27]田子方:魏人,子貢學生。段干木:魏人,子夏學生。吳起:衛人,戰國時著名兵法家。禽滑釐:戰國初人,初受業子夏,後就學墨翟,精通攻守戰術,曾助宋拒楚。之屬:與下文「之倫」同義,即這些人。

  [28]魏文侯:名斯,三家分晉後,公元前403年魏斯受命為侯,前396年卒。

  [29]陵遲:逐漸衰頹,指儒學。

  [30]絀:同「黜」,排斥。

  [31]威:齊威王田因,(前378—前343)在位。宣:齊宣王田辟疆,(前342—前324)在位。

  [32]潤色:光大。上句與本句說:此後儒學漸趨衰落一直到秦始皇,這時期正當群雄並爭的戰國,儒學既然受排斥,然齊魯地區的學者很特殊不廢弛。在齊威王、齊宣王時代,孟子、荀卿之輩,都遵循孔子的學說進而加以發揚光大,二者憑弘揚儒學顯名於當時。獨:特殊。廢:廢弛,廢棄鬆懈。

  [33]季世:末世、衰世。

  [34]王:稱王。

  [35]禮器:即祭器,也稱彝器,古代舉行祭祀、喪葬、聘禮等禮儀時所用。有鍾、鼎、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觚(gu古代盛酒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類似今日高腳盤)、鎛(bo,古代樂器)等器物,用青銅製造。

  [36]孔甲:孔子的第八世孫,名鮒,字甲。

  [37]驅瓦合適戍:帶領一幫烏合之眾去守邊。瓦合,如破瓦相合,喻心不齊。適戍:適,遣發。戍,守邊。《陳涉世家》有「適戍漁陽九百人」。

  [38]縉紳:也作「搢紳」。紳,大帶。搢,插。古代仕者插笏在紳帶間,因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叫縉紳。笏(hu),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它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上面可以記事,猶今備忘錄。

  [38]委質:歸順。此句有「策名委質」之義。據《左傳》載,「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於策,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於君也。」

  [39]圍魯:圍攻項羽的封邑舊魯都曲阜。楚懷王(? —前205,熊姓,名心)初封項羽為魯公。劉邦圍魯,魯堅守不下,弦歌不絕。項羽死後,魯終於降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

  [40]遺化:遺訓教化。

  [41]孔子在陳三句:見《論語·公冶長》。狂簡:志大而略於事。斐然:有文采的樣子。裁:剪裁,引申為教育,引導。楊伯峻譯: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裡的學生們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觀,我不知道怎樣去指導他們。」陳:國名。姓媯。周武王滅殷後找到舜的後代叫媯滿的封於陳。春秋時擁有現在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一帶地方。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春秋末被楚滅。黨:上古居民基礎組織,五百家為黨,引申為鄉里。

  [42]文學:典籍文獻。

  [43]大射鄉飲:大射,古射禮之一。《儀禮·大射》,據鄭玄目錄雲:「名曰大射者,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其群臣射,以觀其禮。數中者得預於祭,不數中者不得預於祭。」又《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供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供熊侯、豹侯;卿大夫,則供麋侯,皆設其鵠。」可知為祭祀而舉行的大射禮起於西周,及射禮的設備、方式和目的。侯,射布,蒙在鵠上。鄉飲,即起於西周的鄉飲酒禮。古制,三年一次薦賢,基層組織的鄉大夫把當地賢能獻給諸侯,臨行時以賓禮待之,和行者飲酒,謂之鄉飲酒禮。《儀禮》有《鄉飲酒禮》篇。

  [44]太常:秦置奉常,漢更名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博士隸屬太常。全句說,叔孫通制定漢代朝禮(高祖大悅),因此官拜太常,參加朝禮制定的魯地諸生和弟子們,也都優先封官。於是人們感慨長嘆興起了學習禮樂之風。

  [45]遑:閒暇。全句說,然當時戰爭還未平息,因忙於統一全國,也就無暇顧及興辦教育的事了。

  [46]公卿皆武力:指漢初的高級官員都是軍人出身,不重視文化。

  [47]頗徵用:稍稍聘用了一些儒生。

  [48]具官待問:太常下屬的諸博士空有官名等待諮詢,實際沒有一個被重用的。

  [49]趙綰、王臧:武帝即位初,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兩人主張尊儒,設立明堂,征魯大儒申培公,遭到信奉黃老的竇太后反對,均下獄死。這是西漢儒學與黃老鬥爭的第二個回合。第一次發生在景帝時,黃生與轅固生辯論湯武革命,被景帝制止。

  [50]鄉:同「向」,嚮往。

  [51]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這是文帝二年(前178)所創立的選舉文官制度。由二千石以上的朝官和郡守、國相舉薦士人赴京對策答問,按對策優劣評定名次,錄選任用,稱為舉賢良。初創時全稱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賢良方正」是舉士的名稱,「能直言極諫」是入選的條件,申、商、刑名、道、儒各學派之士皆可入選。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舉賢良,罷黜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只選儒生,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所以,武帝以後凡舉賢良方正都加有「文學」或「文學士」等字樣。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即指武帝舉賢良,以明經博學的儒生為入選的條件。文學:典籍文獻。西漢專指經學,故文學之士,即精通經學之士。

  [52]魯:魯國地區。沿用舊時國名以為地區名,下文齊、燕、趙同。申培公,即申培,「公」是尊稱。

  [53]轅固生:即轅固,齊人。「生」是先生的省稱。轅固生治《齊詩》,景帝時博士,固與黃生辯論湯武革命,被解職家居。建元元年被舉賢良。

  [54]韓太傅:名嬰,燕人,文帝時的《詩經》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著有《韓詩內外傳》傳世。

  [55]伏生:名勝,字子賤,濟南人,秦博士,傳授《尚書》。文帝時,年九十餘,不能行動,朝廷派晁錯往受《尚書》二十九篇,即流傳至今的《今文尚書》。

  [56]高堂生:高堂伯,魯人。

  [57]菑川:漢代封國,治劇縣,今山東壽光縣南。田生:即田何,字子莊,秦末漢初人。田何傳《易》於王同,王同傳揚何,揚何於元光元年為中大夫,司馬談曾問《易》於揚何。

  [58]胡毋生:胡毋,複姓,字子都,齊人,於齊魯間傳授《春秋》。

  [59]董仲舒:西漢大儒,傳《公羊春秋》,著有《春秋繁露》。建元元年舉賢良評為舉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從而成為漢代儒宗。他的《天人三策》就是舉賢良時的專題對策。

  [60]田蚡: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封武安侯。漢武帝建元六年為丞相,尊儒。

  [61]白衣:古代未曾做過官的穿白衣,後以此稱無功名者。公孫弘:菑川人,家貧,牧豕海邊,故稱白衣。三公:漢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元光五年公孫弘入朝年已七十,兩年中至左內史,第四年(元朔三年)為御史大夫,第六年(元朔五年十一月)升為丞相,當天即封平津侯。以往都以列侯為丞相,丞相封侯自弘始。

  [62]靡然:一邊倒的樣子。鄉風:向風。鄉,同「向」。[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