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

原文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1]。」「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2],睹軼詩可異焉[3]。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4]。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5],盍往歸焉[6]。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7],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8],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9]。太公曰[10]:「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11],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12],採薇而食之[13]。及餓且死[14],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15],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6],不知其非矣。神農[17]、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18]? 於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耶非耶?

段意

以懷疑孔子論夷、齊無怨之語發端,據《韓詩外傳》和《呂氏春秋》敘述伯夷、叔齊的行事,並詳載採薇歌以說明其怨之深。

注釋

  [1]怨是用希: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希:通「稀」。

  [2]悲伯夷之意:悲感伯夷兄弟相讓,義不食周粟而餓死的深層意蘊。

  [3]睹軼詩可異焉:軼詩:未編入三百篇《詩經》以外的散軼之詩。這裡指下文載錄的採薇歌。孔子謂夷、齊無怨而採薇歌顯為怨辭,故「可異焉」。

  [4]孤竹君:孤竹國君。孤竹:古國名。治所故城在今河北盧龍南。

  [5]西伯昌善養老:西伯姬昌樂於收養老人。西伯:商末,姬昌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

  [6]盍往歸焉:於是去歸附於他。盍:乃,於是。

  [7]木主:靈牌。

  [8]爰及干戈:意思即「就動起武來」。愛:於是。及:動起。

  [9]兵之:以兵器殺之。

  [10]太公:名姜尚,西周開國功臣,齊國的始祖。

  [11]宗周:以周為宗主,聽任其統治。

  [12]首陽山:說法很多,有的說是今山西永濟之雷首山,有的說是今河南偃師之首陽山,還有人說在今甘肅隴西,不得確知。

  [13]薇:植物名,亦稱蕨。

  [14]且:將。

  [15]西山:指首陽山。

  [16]以暴易暴:夷、齊認為商紂殘暴,而武王父死不葬,就興兵伐紂,以臣弒君,也很殘暴,故曰以暴易暴。易:變換。

  [17]神農:傳說中的古帝名。古史又稱炎帝、烈山氏。相傳其為耒、耜以耕種,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病。

  [18]安適歸:歸往何處。安:哪裡。適:往。

  [19]於嗟徂兮:猶言「哎呀,即將死去」。於嗟:嘆息聲。徂:同「殂」,死。[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