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伍子胥列傳鄭人甚善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伍子胥列傳鄭人甚善之》

原文

鄭人甚善之[3]。太子建又適晉[4],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太子乃還鄭。事未會[5],會自私慾殺其從者[6],從者知其謀,乃告之於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7]。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8]。到昭關,昭關欲執之[9]。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10],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11],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12],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13],爵執珪[14],豈徒百金劍邪[15]!」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16],乞食。至於吳,吳王僚方用事[17],公子光為將[18]。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19]。

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鍾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20],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鍾離、居巢而歸[21]。伍子胥說吳王僚曰:「楚可破也,願復遣公子光。」公子光謂吳王曰:「彼伍胥父兄為戮於楚[22],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23],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24],乃進專諸於公子光[25],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26]。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後[27],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28],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吳國內空[29],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30],是為吳王闔廬[31]。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32],而與謀國事。

段意

寫伍子胥輾轉到達吳國,並受到吳王闔廬的任用:在去吳途中,經過昭關,得漁父相救。至吳,通過公子光得見吳王僚,未被重用。後薦專諸於公子光,光使專諸刺僚而自立,即吳王闔廬。闔廬任用伍子胥為行人,共商國事。

注釋

  [1]華氏之亂:宋元公在位期間,「大夫華、向氏作亂。」(《史記·宋微子世家》)華指華定、華亥,向指向寧(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2]鄭:國名。西周時都鄭(今陝西華縣)。周平王東遷,鄭移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3]甚善之:對他很友好。

  [4]適:往,到。晉:國名。曾多次徙都,在今山西境內。

  [5]未會:未成。會:成。

  [6]會自私句:恰巧太子建因個人私事想殺死一個隨從他的人。會:恰巧。

  [7]子產:鄭國大臣,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

  [8]吳:國名。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9]昭關:楚關名,當吳、楚交界處,在今安徽含山縣北。下句的「昭關」指守關的人。

  [10]江:指長江。

  [11]直:通「值」。

  [12]法:指緝拿伍子胥的告令。

  [13]石(shi):今讀dan。古十斗為石,或百二十斤為石。

  [14]爵執珪(gui):封給執珪的爵位。執珪:爵位名。以圭(上尖下方的玉)賜給功臣,使執圭朝見。

  [15]徒:只是。邪(ye):助詞,表感嘆。

  [16]疾:生病。止中道:在半路上停下來。

  [17]吳王僚:姓姬,名僚。方:正。用事:執政。

  [18]公子光:吳王僚的堂兄弟。

  [19]因:依靠。

  [20]鍾離:楚邑。在今安徽鳳陽東。卑梁氏:吳邑。與楚接境。俱蠶:都養蠶。

  [21]拔:攻占。居巢:楚邑。在今安徽巢縣。

  [22]為戮:被殺。

  [23]有內志:有對內的志向。意思是對國內有野心。

  [24]未可說以外事:故不能用外邊的事(指伐楚)去說動他。

  [25]進:推薦。專諸:當時的刺客。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26]五年:就上文看,似指公子光攻取鍾離、居巢後五年,然此役在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於吳王僚十二年冬(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其間不足五年。「五」字疑有誤。

  [27]立為後:立為後繼者。

  [28]二公子:指蓋余、燭庸(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皆吳王僚之弟。

  [29]內空:因軍隊外調而內部空虛。

  [30]而公子光句:吳王僚十二年,公子光請僚飲宴,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乘進獻時將其刺死,專諸亦當場被吳王僚左右的人所殺。見《史記》中《吳太伯世家》、《刺客列傳》。

  [31]闔 (he)廬:廬,也作「閭」。名姬光。

  [32]行人: 官名。主掌外交事務。[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