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既受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既受業》

原文

既受業[3],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4]?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5]。舊谷既沒[6],新谷既升[7],鑽燧改火[8],期可已矣[9]。」子曰:「於汝安乎[10]?」曰:「安。」「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11],食旨不甘[12],聞樂不樂[13],故弗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14]。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義也[15]。」

宰我晝寢[1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17],糞土之牆不可圬也[18]。」

宰我問五帝之德[19],子曰:「予非其人也。」

宰我為臨菑大夫[20],與田常作亂[21],以夷其族[22],孔子恥之[23]。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24],孔子常黜其辯[25]。問曰:「汝與回也孰愈[26]?」對曰:「賜也何敢望回[27]!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28]?」孔子曰:「汝器也[29]。」曰:「何器也?」曰:「瑚璉也[30]。」

陳子禽問子貢曰[31]:「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32],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33]!」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34]。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35]。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36],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37],故移其兵欲以伐魯[38]。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39]?」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40]:「君之伐魯過矣[41]。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42],其地狹以泄[43],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44],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45],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46]。又使明大夫守之[47],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48]:「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49],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50],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51],戰勝以驕主[52],破國以尊臣[53],而君之功不與焉[54],則交日疏於主[55]。是君上驕主心[56],下恣群臣[57],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58],是君上與主有郤[59],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60],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61],去而之吳[62],大臣疑我,奈何[63]?」子貢曰:「君按兵無伐[64],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65]。」

田常許之[66],使子貢南見吳王。說曰:「臣聞之[67],王者不絕世[68],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69]。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70],與吳爭強,竊為王危之[71]。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強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72],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73]。」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74]。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75]。子待我伐越而聽子。」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76],夫伐小越而畏強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77],智者不失時[78],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

吳王大說[79],乃使子貢之越[80]。越王除道郊迎[81],身御至舍而問[82]曰:「此蠻夷之國[83],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84]?」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85],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86];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87];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88]。」句踐頓首再拜曰[89]:「孤嘗不料力[90],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91],孤之願也。」遂問子貢。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92];國家敝於數戰[93],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94];(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95],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96]。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97],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98],重甲困於晉[99],而王制其敝[100],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101],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

遂行,報吳王曰[102]:「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103],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於會稽,國為虛莽[104]。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105],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106]!』」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107]:「東海役臣孤句踐使者臣種[108],敢修下吏問於左右[109]。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強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110],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111],孤請自被堅執銳[112],以先受矢石[113]。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114],甲二十領,鈇屈盧之矛[115],步光之劍[116],以賀軍吏。」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117],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118],許其師,而辭其君[119]。」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子貢因去之晉[120],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121],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122]。今夫齊與吳將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晉君大恐,曰:「為之奈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123]。」晉君許諾。

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124],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125]。吳、晉爭強。晉人擊之,大敗吳師。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126],與越戰於五湖[127]。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128]。破吳三年,東向而霸。

故子貢一出,存魯[129],亂齊[130],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好廢舉[131],與時轉貨資[132]。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133]。常相魯、衛,家累千金[134],卒終於齊。

段意

本段寫語言類的名弟子宰予和子貢的事跡。重點敘寫了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經過,儼然一縱橫家風采。

注釋

  [1]宰予:魯國人。

  [2]利口辯辭:強嘴利舌善於辯說。

  [3]受業:謂從師學習。

  [4]三年之喪:指父母死後要守孝三年。

  [5]崩:廢棄。

  [6]沒:指吃完。

  [7]升:登場,成熟。

  [8]鑽燧改火:古代用鑽木取火的方法,被鑽之木四季不同,「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周書·月令篇》)一年一個輪迴。燧,取火的器具。

  [9]期(ji):一年。

  [10]於汝安乎:意為你心裡安不安?

  [11]居喪:守孝。

  [12]食旨不甘:意為吃美味也不知道甜美。旨,美味。甘,甜。

  [13]聞樂不樂:意為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

  [14]父母之懷:父母的懷抱。

  [15]通義:通用的道理。

  [16]晝寢:白天睡大覺。

  [17]朽木句:意為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朽,腐朽。雕,刻畫。

  [18]糞土句:意是糞土般的牆壁無法粉刷。圬(wu),泥工抹牆的工具,這裡指粉刷牆壁的工作。

  [19]五帝之德:五帝的說法頗多。依《史記·五帝紀》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20]臨菑:春秋時齊國國都。

  [21]田常:又名田成子,齊國大臣。齊簡公四年,田常殺簡公而立平公,自任丞相,竊得齊國大權。

  [22]夷:滅。

  [23]恥之:以之為恥。

  [24]巧辭:美好的辭令。

  [25]黜:減少。

  [26]愈:猶勝。意為誰強些。

  [27]何敢望回:怎麼敢和顏回相比。望,期望。

  [28]何人:怎麼樣的人。

  [29]器:器物,器皿。

  [30]瑚璉:古時祭祀時所用的器皿。往往以之比喻人有才能,能當大任。

  [31]陳子禽:名亢(gang)。據《檀弓》載,亦是孔子的學生。

  [32]識:認識,懂得。

  [33]何常師之有:意為那裡有什麼固定的老師。常師,固定的老師。

  [34]適是國:到這個國家。

  [35]溫良恭儉讓:平和、善良、恭敬、勤儉、謙讓。

  [36]諂(chan):巴結,奉承。

  [37]憚:害怕,畏懼。高、國、鮑、晏:齊國的四家大夫高氏、國氏、鮑氏、晏氏。

  [38]移:轉移。

  [39]二三子:猶言你們幾個,諸位。

  [40]說(shui):勸說。

  [41]過:錯誤。

  [42]卑:低下。

  [43]泄:《越絕書》「泄」作「淺」,當是。

  [44]偽:詭詐,不誠實。

  [45]惡:討厭。甲兵之事:指戰爭,打仗。

  [46]重器:珍貴的寶物。

  [47]明大夫:賢能、明智的大夫。

  [48]忿然作色:臉上現出憤怒之色。忿然:憤怒的樣子。

  [49]而以教常:意為用這樣的事情來指教我田常。

  [50]憂在句:意為有內憂的人就去進攻強大的國家。

  [51]廣齊:指擴大齊國的疆域。廣為使動用法。

  [52]驕主:使君主自高自大。

  [53]破國以尊臣:使敵國破敗自己的大臣受到尊重。

  [54]不與:得不到肯定。與,給予。

  [55]交日疏於主:意為交往上一天天被君主疏遠。日,天天。

  [56]上驕主心:意為對上使君主產生自高自大的心理。

  [57]下恣群臣:對下讓群臣放縱恣肆。

  [58]爭:爭奪,角逐。

  [59]郤(xi):指感情上的裂縫。

  [60]過:指責。

  [61]業:已經。

  [62]去而之吳:意為不攻打魯國而去進攻吳國。去,離開。

  [63]奈何:怎麼辦?

  [64]無伐:不要進攻。

  [65]因以兵迎之:趁機用軍隊迎戰吳軍。因,趁着。

  [66]許之:答應了這件事。

  [67]聞之:聽說。

  [68]絕世:棄絕人世,與人世隔絕。

  [69]加銖兩而移:意為增加很少重量就會表現出來。銖兩,比喻很少,一點兒。銖,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70]私:意為占為己有。

  [71]竊為:謙辭。意為私下認為。

  [72]名存亡魯:有了保存要滅亡的魯國的好名聲。

  [73]智者不疑:意為聰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

  [74]棲之會稽:居住在會稽山。棲,居住,停留。會稽,山名,在浙江中部。

  [75]報我心:意為準備向我報仇。

  [76]存亡繼絕:意思是讓已滅亡的國家復存,斷絕的後嗣得續。

  [77]不窮約:不中止盟約。

  [78]不失時:不放過好機會。

  [79]說(yue):喜歡,高興,同「悅」。

  [80]之越:出使到越國。越,古國名,都城在今浙江紹興。

  [81]除道郊迎: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除,修整。

  [82]身御至舍:意為親自駕馭車馬到客舍。舍,旅館。

  [83]蠻夷之國:南方偏遠的國家。

  [84]儼然:莊重的樣子。辱:謙辭。意為使子貢受到屈辱。臨:到。

  [85]欲:想要。

  [86]拙:笨拙。

  [87]殆:危險。

  [88]舉事:行事,辦事。

  [89]頓首:頭叩地而拜。

  [90]不料力:即不量力,沒有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91]接踵:腳跟相接,意為緊接,連續不斷。踵,腳跟。

  [92]不堪:不能忍受。

  [93]敝:疲憊。

  [94]內變:指內部發生變化。

  [95]子胥以諫死:《索隱》雲:王劭按,《家語》、《越絕》並無此五字,是時子胥未死。太宰:官名,為天官之長。嚭:伯嚭,楚人,到吳國後受吳王夫差寵信,任為太宰。用事:當權,執政。

  [96]殘國之治:指毀滅國家的管理方法。

  [97]徼(jiao):求取。此為激射。

  [98]盡於齊:全部派遣到齊國。

  [99]困於晉:為晉所睏乏。

  [100]制其敝:控制並利用他們的弱點。

  [101]鎰(yi):古時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一鎰二十四兩。

  [102]報:報告。

  [103]孤:當時諸侯對自己的稱呼。

  [104]虛莽:空虛荒涼。莽,草叢。

  [105]奉:進獻。修:整治。

  [106]何謀之敢慮:意為怎麼敢謀劃報仇呢?

  [107]大夫種:春秋時越國大夫,字子禽,與范蠡同事越王句踐,功成,被越王賜劍自殺。

  [108]東海役臣:東海邊上供您役使的臣民。越在東南沿海,故云。

  [109]修下吏:指派遣官員。修,整治,引申為派遣。下吏,謙辭,指越國官員。左右:本指吳王,不稱其名稱其左右的人,是表示尊敬。

  [110]周室:指東周王朝。

  [111]悉:全部,都。

  [112]被堅執銳:指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持銳利的武器。被,同「披」,指穿戴。堅,堅甲。執,持,拿。銳,銳利的武器。

  [113]以先受矢石:意為衝鋒打頭陣。衝鋒在前的人才最早遭到箭矢石塊的攻擊。

  [114]藏器:收藏的器物。

  [115]鈇(fu):斧頭。屈盧之矛:名為屈盧的長矛。

  [116]步光之劍:名叫步光的寶劍。

  [117]空人之國:使人家的國家空其所有。

  [118]幣:泛指禮物。

  [119]辭:辭謝,不接受。

  [120]因:於是。

  [121]應卒:意為應付突然發生的事件。卒,通「猝」,突然,倉猝。

  [122]先辨:預先治理。辨:辦理,治理。

  [123]修兵:整治修理兵器。休卒:休整士卒。

  [124]艾陵:地名,齊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125]黃池:地名,又名黃亭,在今河南封丘西南。

  [126]去晉:離開晉國。實際上是不與晉軍交戰。

  [127]五湖:地區名,一說為太湖別名。又說為太湖附近的五個湖。

  [128]戮:斬,殺。

  [129]存魯:使魯國得以保存。存為使動用法。

  [130]亂齊:使齊國遭到敗亂。亂亦為使動用法。

  [131]廢舉:一說為停貯,即屯積居奇。一說為賤買貴賣。

  [132]與時:逐時,抓緊機會。轉貨資:意為賣貴收賤以取資利。

  [133]匿:隱藏。

  [134]累:積累。[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