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五宗世家十二年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五宗世家十二年卒》

原文

十二年卒,子齊立為王。齊有幸臣桑距。已而有罪,欲誅距,距亡[2],王因禽其宗族。距怨王,乃上書告王齊與同產奸。自是之後,王齊數上書告言漢公卿及幸臣所忠等。

膠東康王寄,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為膠東王[3]。二十八年卒。淮南王謀反時,寄微聞其事,私作樓車鏃矢戰守備,候淮南之起。及吏治淮南之事,辭出之[4]。寄於上最親[5],意傷之,發病而死,不敢置後[6],於是上(問)[聞]。寄有長子者名賢,母無寵;少子名慶,母愛幸,寄常欲立之,為不次[7],因有過,遂無言。上憐之,乃以賢為膠東王,奉康王嗣[8],而封慶於故衡山地,為六安[9]王。

膠東王賢立十四年卒,諡為哀王。子(慶)[建]為王。六安王慶,以元狩二年用膠東康王子為六安王[10]。

清河哀王乘,以孝景中三年用皇子為清河王[11]。十二年卒,無後,國除,地入於漢,為清河郡。

常山憲王舜,以孝景中五年用皇子為常山王[12]。舜最親[13],景帝少子,驕怠多淫,數犯禁,上常寬釋之。立三十二年卒,太子勃代立為王。

初,憲王舜有所不愛姬生長男梲。稅以母無寵故,亦不得幸於王。王后修生太子勃。王內多[14],所幸姬生子平、子商,王后希得幸。及憲王病甚,諸幸姬常侍病,故王后亦以妒媢不常侍病[15],輒歸舍。醫進藥,太子勃不自嘗藥,又不宿留侍病。及子薨[16],王后、太子乃至。憲王雅不以長子稅為人數[17],及薨,又不分與財物。郎或說太子、王后,令諸子與長子稅共分財物,太子、王后不聽。太子代立,又不收恤梲。梲怨王后、太子。漢使者視憲王喪,梲自言憲王病時,王后、太子不侍,及薨,六日出舍,太子勃私奸,飲酒,博戲[18],擊築[19],與女子載馳[20],環城過市,入牢視囚。天子遣大行騫驗王后及問王勃[21],請逮勃所與奸諸證左[22],王又匿之。吏求捕,勃大急,使人致擊笞掠[23],擅出漢所疑囚者。有司請誅憲王后修及王勃。上以修素無行,使稅陷之罪,勃無良師傅,不忍誅。有司請廢王后修,徙王勃以家屬處房陵[24],上許之。

勃王數月,遷於房陵,國絕。月餘,天子為最親,乃詔有司曰:「常山憲王早夭,後妾不和,適孽誣爭[25],陷於不義以滅國,朕甚閔焉。其封憲王子平三萬戶,為真定王[26];封子商三萬戶,為泗水王[27]。

真定王平,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真定王[28]。

泗水思王商,以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泗水王。十一年卒,子哀王安世立。十一年卒,無子。於是上憐泗水王絕,乃立安世弟賀為泗水王。

右四國本王皆王夫人兒姁子也。其後漢益封其支子為六安王、泗水王二國。凡兒姁子孫,於今為六王。

段意

記王夫人兒姁四子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封王享國始末。其中詳細敘寫了膠東王寄與淮南王謀逆和常山後妾不和、太子勃多淫不義的內幕以及漢武帝以其最親對他們的寬釋與憐憫。

注釋

  [1]孝景中二年:公元前148年。

  [2]亡:逃跑。

  [3]膠東:漢初諸侯國名,治所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4]辭出:在供辭中透露而出。

  [5]寄於上最親:劉寄生母王夫人兒姁為武帝生母王皇后之妹,故在諸兄弟中,武帝與兒姁四子最親。上:皇上,指漢武帝。

  [6]置後:立繼承人。

  [7]不次:不符合禮法規定的次第。

  [8]奉康王嗣:承奉康王的後嗣,即做康王的繼承人。

  [9]六安:郡國名,西漢元狩二年改衡山郡置六安國,治所在今安徽六安縣北。

  [10]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11]清河:郡國名。漢高祖置清河郡,景帝曾改為諸侯國,治所在今河北清河東南。

  [12]常山:郡國名。秦置恆山郡,西漢避文帝諱改為常山郡,景、武二帝時曾為諸侯國,治所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

  [13]舜最親:即舜與武帝最親。

  [14]內多:妻妾多。

  [15]妒媢:嫉妒。

  [16]薨(hong):諸侯死稱薨。

  [17]雅:向來,平素。此句謂憲王平素不把長子梲列入自己諸子之數。

  [18]博戲:古代一種棋類遊戲。博,通「簿」。

  [19]築:古代弦樂器名。

  [20]載馳:乘車馬疾行。載,語助詞。

  [21]大行:職官名。職掌接待少數民族等事務。漢沿秦置,本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改名大行。

  [22]證左:佐證。左,通「佐」。

  [23]笞掠:拷打。

  [24]房陵:古縣名,今湖北房縣。西漢諸侯王有罪多流放於此。

  [25]適孽:嫡庶。適,通「嫡」。

  [26]真定:郡國名。漢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常山郡置國,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南。

  [27]泗水:本郡名,戰國秦置,漢高祖改為沛郡,蓋武帝時曾置國,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28]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