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樂毅列傳臣不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樂毅列傳臣不佞》

原文

臣不佞[2],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3],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4],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5],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6]。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7],故假節於魏[8],以身得察於燕[9]。先王過舉[10],廁之賓客之中[11],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12],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13]。」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14]。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15]。顧反命[16],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17]。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18];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台[19],大呂陳於元英[20],故鼎反乎磿室[21],薊丘之植植於汶篁[22],自五伯已來[23],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於志[24],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25];早知之士[26],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27],收八百歲之蓄積[28],及至棄群臣之日,余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29],慎庶孽[30],施及乎萌隸[31],

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32],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33],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34],賜之鴟夷而浮之江[35]。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36],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見主之不同量[37],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38]。

夫免身立功[39],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40],墮先王之名[41],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42];忠臣去國,不絜其名[43]。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44],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閒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45]。樂毅卒於趙。

段意

此為樂毅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燕惠王「將軍自為計則可,而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的指責,反覆抒寫先王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對先王的至誠至忠;一再申述「去燕歸趙」決非為個人打算,而是「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進而表明決不為昏君效愚忠,決不步子胥之後塵的抗爭精神。

注釋

  [1]報遺:回贈。

  [2]不佞(ning ):不才。

  [3]侍御者:本指侍奉君主左右的寵臣,這裡以卑達尊,代指惠王。畜(xu):收容。幸:寵愛。

  [4]不白:猶不察。

  [5]私親:私自送給親近的人。

  [6]能當:指才能與職位相當。處之:使他居於某一職位。

  [7]高世主:高於一般的君主。

  [8]假:借。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的符節。此句謂充當魏國使臣。

  [9]得察:被考察。

  [10]過舉:破格舉用。

  [11]廁:《戰國策》作「擢」,舉拔。

  [12]父兄:指燕昭王同姓大臣。此句謂燕昭王大膽用人,不與同姓大臣商議。

  [13]以齊為事:以伐齊為目標。事:指戰事。

  [14]最:《戰國策·燕策》作「驟」,故最應為冣之誤,冣與驟同。驟勝:即屢勝(從王念孫說,見《史記會注考證》)。遺事:猶餘業。

  [15]具:備辦。

  [16]顧反命:回來向昭王稟報。反:同「返」。

  [17]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魏、趙等國。舉:指全部集結。

  [18]身免:隻身免死。

  [19]器:寶器。寧台:燕國台名,在今北京市西南。

  [20]大呂:齊鍾名。元英:燕國宮名。

  [21]故鼎:指曾被齊掠去的燕國大鼎。反:同「返」。磿(li)室:燕宮名,在寧台附進。

  [22]薊(li)丘:燕都,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角。汶:汶水,屬齊境,在今山東中部。篁(huang):竹田。全句為燕都薊丘所栽種的竹子是從齊國汶水的竹田中移植而來。

  [23]五伯(ba):同「五霸」。

  [24]慊(qie):滿足。

  [25]《春秋》:原指孔子根據魯國史料所整理的一部編年史,此用以泛指史書。

  [26]早知之士 :有先見之明的人。

  [27]乘(sheng):一車四馬。

  [28]八百歲:從周武王滅紂、封姜太公於齊,至樂毅破齊,先後約八百年,故稱「八百歲」。

  [29]修:嚴明。

  [30]慎庶孽:謹慎對待諸公子,不亂嫡、庶的名分。庶孽:非國君正妻所生的兒子。按古代制度,庶子無權繼承王位,而對待庶子不慎,又往往釀成內亂。

  [31]萌隸:百姓。萌同「氓」。

  [32]作:指開創事業。

  [33]伍子胥:春秋吳國大臣,本為楚人,因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殺,奔吳,輔佐吳王闔閭(lǚ)伐楚,一舉攻滅楚郢都。闔閭:即姬光。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

  [34]夫差:吳國國君,闔閭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在位。因不聽子胥勸告,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35]鴟(chi)夷:皮袋。夫差聽信讒言,迫子胥自殺,子胥臨死前遺言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吳王聞之大怒,令人將其屍體裝入皮袋內,投進江里。

  [36]寤:同「悟」。先論:指伍子胥先前勸夫差滅越的話。

  [37]量:度量,器量。

  [38]入江而不化:傳說子胥因含冤而死,故入江而冤魂不散,成為波濤之神。

  [39]免身:保全性命。

  [40]離:同「罹」(li),遭遇。

  [41]墮:同「隳」,毀壞。

  [42]不出惡聲:不說別人壞話。

  [43]不絮其名:不為自己洗刷罪名。絮:同「潔」,洗刷。

  [44]疏遠之行:被王疏遠者(樂毅自指)的品行。

  [45]客卿:以客禮相待的大臣。[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