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樂毅列傳已而復歸之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樂毅列傳已而復歸之樂》

原文

已而復歸之[6],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7],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8]、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9],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10]。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11]。

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12]、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13]。諸侯兵罷歸[14],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15]。

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16]。樂毅獨留徇齊[17],齊皆城守[18]。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19],親至濟上勞軍[20],行賞饗士[21],封樂毅於昌國[22],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23],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24]。唯獨莒、即墨未服[25]。

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26]。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27],乃縱反間於燕曰[28]:「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29],南面而王齊[30]。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31],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32],號曰望諸君[33]。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段意

寫燕昭王欲報國讎,樂毅根據燕弱齊強的形勢,建議並輔佐昭王實施與趙、楚、韓、魏聯合破齊的策略,親率五國之兵攻破強齊。齊危在旦夕,卻會昭王死,惠王即位,中齊反間計,以騎劫代將,樂毅功敗垂成,被迫出奔。

注釋

  [1]齊湣(min)王:名地,田齊第五君,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

  [2]重丘:戰國楚地名,即今河南泌陽東北。昧:讀為mo。

  [3]三晉: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三晉地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觀津:戰國趙邑,故址在今河北武邑東南。

  [4]宋:古國名,轄地包括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之間部分地區。公元前286年被齊所滅。

  [5]秦昭王:戰國時秦國國君,名稷。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爭重:爭國重名尊。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立為西帝,派使者尊齊湣王為東帝(詳《田完世家》)。

  [6]復歸之:齊湣王稱東帝後,蘇代自燕至齊,勸湣王勿稱帝,齊遂放棄帝號復稱王。

  [7]餘業:猶遺業,先輩留傳下來的基業和實力。

  [8]與:同盟者;黨與。此作聯結。

  [9]趙惠文王:趙國國君,名何,公元前298—前266年在位。

  [10](dan):同「啗」,以利相誘。說(shui):勸說。

  [11]合從(zong):南北聯合。此指趙、韓、魏、楚與燕結盟。從同「縱」。

  [12]並護:統一指揮。

  [13]濟西:濟水之西。

  [14]罷歸:撤退回國。

  [15]臨菑:齊都,故址在今山東淄博。

  [16]保:退守。莒(ju):齊邑,故址在今山東莒縣。

  [17]徇(xun):奪取。

  [18]城守:據城守御。

  [19]說:同「悅」。

  [20]濟上:濟水邊。

  [21]饗(xiang):以酒食待人。

  [22]昌國:本為齊邑,樂毅破齊後屬燕,在今山東淄博東南。

  [23]鹵:同「擄」。

  [24]皆為郡縣:把攻占的齊地全改為燕國的郡縣。

  [25]即墨:齊邑,故址在今山東平度。

  [26]燕惠王:昭王子,史失名,為燕第四十君,公元前278—前272年在位,被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所殺。

  [27]田單:齊國王室的遠房親戚,當時為齊即墨守將。

  [28]縱:行。反間:指離間敵人,使之內部分化。

  [29]連兵:拖延戰事。

  [30]南面:古代天子、諸侯南面聽政,故以南面喻君王。此句謂樂毅想在齊國自己獨立稱王。

  [31]騎劫:燕將。後死于田單的火牛陣。

  [32]觀津:趙邑名,故址在今河北武邑東南。

  [33]望諸:古澤名,春秋屬宋,戰國時在齊境內,後歸趙,樂毅建功於齊,故以望諸君為其封號。[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