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王世家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三王世家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
原文
「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朕詔將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於側也。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3]。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 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欲發兵。事發覺,當誅。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公卿使大臣請,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4]。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5]。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帝實武帝子狀。侍御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6],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驚動以文法。王意益下,心恐。公戶滿意習於經術,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7]。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8],未臨政,委任大臣。古者誅罰不阿親戚[9],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於是修法直斷[10],行罰誅。旦自殺,國除,如其策指[11]。有司請誅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致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傳曰「蘭根與白芷,漸之滫中[1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所以漸然也[13]。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復封燕王旦兩子:一子為安定侯[14];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15],以奉燕王祭祀。
段意
先釋燕王旦受封時的策誥之文,後詳敘燕王旦謀反的經過。
注釋
[1]埆(qiao que):土地貧瘠。
[2]迫:迫近。
[3]闕下:宮闕之下。
[4]風喻:勸諫使明曉。風:通「諷」,諷諫。
[5]更:輪流。
[6]責:責備。
[7]爾雅:近於雅正。爾:近。
[8]富於春秋:富有年歲,亦即年歲尚小。春秋,年歲。
[9]阿:偏袒。
[10]修:正。
[11]指:通「旨」,旨意。
[12]漸(jian)之滫(xiu)中:浸泡在臭水中。漸:浸入。滫:臭水,一說淅米汁。此處幾句見《荀子·勸學》,又見《淮南子·人間》。
[13]漸:逐漸形成。
[14]安定: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甘肅涇川北。
[15]廣陽:郡國名。秦始皇滅燕置郡,漢初改置燕國。元鳳初復為廣陽郡。本始初又改為廣陽國,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