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萬石君名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萬石君名奮》

原文

趙亡,徙居溫[3]。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4],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5]?」對曰:「奮獨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6]。」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7],以奮為中涓[8],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9],以姊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積功勞至大中大夫[10]。無文學[11],恭謹無與比。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12],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為九卿[13];迫近[14],憚之,徙奮為諸侯相。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15],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16],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

孝景帝季年[17],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18]。過宮門闕[19],萬石君必下車趨[20],見路馬必式焉[21]。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22],不名[23]。子孫有過失,不譙讓[24],為便坐,對案不食[25]。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26],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27]。僮僕訢訢如也[28],唯謹。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29],如在上前[30]。其執喪,哀戚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31],皆自以為不及也。

段意

這一段對石奮形象的刻畫,是從兩個方面加以表現的:一、石奮本人的恭敬謹慎、注意禮節,如退休後經過宮門時還必下車快速通過、見到皇家車輛還必扶軾示敬,因此受到三朝帝王的寵愛,一步一步地由中涓升到大中大夫、太子太傅,最後官列九卿。二、石奮不但自己如此,對其子女、奴僕的要求也是一樣,因而子女、奴僕們也都恭謹循禮。兩個方面相互烘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釋

  [1]萬石君:石奮和其四個兒子都是俸祿二千石的官員,五人合起來為一萬,所以稱他為萬石君。

  [2]趙:戰國時國名。轄地今河北中部、南部、山西北部、中部及內蒙古一部。

  [3]溫:縣名。在今河南溫縣。

  [4]河內:郡名。在今河南北部。

  [5]若:你。

  [6]鼓琴:奏琴。

  [7]美人:宮內嬪妃的稱號。

  [8]中涓:官名。皇帝身邊的勤務人員,執掌清潔衛生。

  [9]戚里: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因石奮姊為美人,故有資格居住在這裡。

  [10]大中大夫:官名。掌論議。

  [11]文學:指文章學問。

  [12]太傅:官名。執掌太子教育。

  [13]九卿:中央政府九個最高官員的總稱。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宗正、廷尉、典客、少府及治粟內史。

  [14]迫近:指因石奮恭敬規矩,一絲不苟,似有逼迫景帝就範的意思。

  [15]次子甲,次子乙:可能是這兩人的名字為司馬遷所不知,故以甲乙代之。

  [16]馴行孝謹:品行端正、孝順父母、辦事謹慎。

  [17]季年:晚年。

  [18]以歲時為朝臣:全句說,在一年中定期朝會時以大臣身分參加朝見。

  [19]闕(que):皇宮前面兩邊的樓台。

  [20]趨:疾行。表示恭敬。

  [21]路馬:路也作「輅」。這裡指皇家的車馬。式:通「軾」,車前扶手的橫木。古人以手俯按軾上,表示敬意。

  [22]朝服:上朝時所穿的官服。這裡作動詞用,指穿上朝服。

  [23]不名:不直呼其名字,而稱其職務。

  [24]譙(qiao)讓:譙、讓都是責備、責怪的意思。

  [25]便坐:旁側的座位。坐,通「座」。為便坐即坐到旁邊側座上去。表示自己無能,不堪作家長。案:桌几。

  [26]長老:年長德高的人。肉袒:脫去衣服、袒露身體。表示誠意的一種做法。固:堅決。全句說,通過長輩的說情,自己去衣露體的堅決謝罪。

  [27]燕居:閒居。申申如:整齊嚴肅的樣子。全句說,有已成年的子孫在身邊,即使是閒居之時也一定戴上禮帽,一付整齊嚴肅的樣子。

  [28]訢(yin)訢如:恭敬和悅的樣子。

  [29]稽首:叩頭。

  [30]如在上前:如同在皇帝面前一樣。

  [31]質行:誠樸的行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