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卜式輸財言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平準書》)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為中郎,爵左庶長,賜田十頃,布告天下,使民知之。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予弟。

原文

   (節自 《平準書》)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為中郎,爵左庶長,賜田十頃,布告天下,使民知之。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餘歲,羊致千餘頭,買田宅,而其弟盡破其業,式輒復分予弟者數矣。

是時漢方數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願輸家之半縣官助邊①。天子使使問式: 「欲官乎?」 式曰: 「臣少牧,不習仕宦,不願也。」 使問曰: 「家豈有冤,欲言事乎②?」 式曰: 「臣生與人無分爭,式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順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於人? 無所欲言也。」使者曰: 「苟如此,子何欲而然?」 式曰: 「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於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使者具其言入以聞,天子以語丞相弘③。弘曰: 「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願陛下勿許。」 於是,上久不報式。數歲,乃罷式④。

式歸,復田牧。歲余,會軍數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 「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邊?」乃賜式外繇四百人⑤,式又盡復予縣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於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

初,式不願為郎,上曰: 「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乃拜為郎,布衣屨而牧羊⑥。歲余,羊肥息。上過,見其羊,善之。式曰: 「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上以式為奇,拜為緱氏令⑦。試之,緱氏便之,遷為成皋令,將漕最⑧。上以式朴忠,拜為齊王太傅。

譯文

天子 (漢武帝) 考慮到卜式所說的話,便召拜卜式為中郎,爵位是左庶長,賞賜給他十頃田地,並布告天下,讓老百姓都知道此事。

卜式是河南人氏,以種田、牧畜為業。他的父母早已逝世,只有一個弟弟。弟長成人了,式便獨身出走,與弟分家,他只拿了一百多頭羊,所有田宅、財產,都讓給弟弟,自己卻到山裡去牧羊。過了十幾年,羊的數目達到一千餘頭了,他便買起了田地房屋。他的弟弟卻早已把產業敗得精光,式又把自己的財產分送給弟弟,式對弟弟如此做已有好幾次。

這個時候,漢屢次派將領去攻打匈奴,卜式便上書武帝,願意把自己財產的一半獻給朝廷,用於資助邊防。武帝便派一使者去問他捐獻財產的原因。使者問式: 「是想做官嗎?」 卜式說: 「我自小放牧,未曾學過做官的體統,不願做官。」使者又問: 「難道你家有冤情想要申辯嗎?」 卜式說: 「我自出生以來就與人無紛爭,我居住的地方,如有貧苦的,我就借錢給他; 如有行為不好的,就教訓他。所有與我同住的人都相處很好,我怎麼可能與別人結冤呢? 我沒有什麼要想申辯的。」 使者問: 「既然如此,你究竟為什麼要捐錢呢?」 卜式說: 「皇帝要滅匈奴,我認為,有本領的,應在邊疆盡力死節,有錢財的,應拿出來供給他們,這樣匈奴才可滅掉。」使者入朝,把卜式所說的話告訴武帝,武帝將此事詢問丞相公孫弘。弘說: 「這行為不是人之常情,這種不按法規辦事的臣子,不能認為他開化而是擾亂法紀。希望陛下不要應允他。」 於是,武帝很久不去理睬他。過了幾年,本為中郎的卜式被罷免。

卜式回歸鄉里,依舊種田放牧。過了一年多,又碰到漢軍屢次出戰,匈奴的渾邪王等投降,朝廷費用很大,倉儲府庫也空了。到了第二年,大量貧困民眾流離遷徙,都靠朝廷供給其吃住,朝廷不能全部供養。卜式便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的郡守,分給遷徙來的百姓。河南郡守向上報了當地富人資助貧民的名冊,武帝看見卜式的名字,記起了他,說: 「這就是從前想捐出家財一半助邊的那人麼?」 於是,武帝賞賜卜式,把四百戍邊人的十二萬給養錢歸他,卜式又把這些錢通通還給朝廷。此時,富豪之家都爭着藏匿錢財,只有卜式偏拿出錢來助邊。武帝於是以卜式為長者,因此特別尊顯他,以他作榜樣教化百姓。

最初,卜式不願作中郎,武帝說: 「我有羊群養在上林中,想要你去飼牧。」卜式才肯拜為中郎,他穿上布衣,着了草鞋去牧羊。過了一年多,羊長得很肥大且頭數也多了。武帝路過,見了這群羊,很稱讚卜式。卜式說: 「不僅牧羊是這樣,治理民眾也猶如這樣。按照時令放養羊,不好的羊把它去掉,不使它帶壞羊群。」 武帝認為卜式是奇才,就拜他為緱氏縣的縣令。對其試用時,緱氏的人都稱道他,便遷升為成皋縣令,該縣繳納的漕糧最多。武帝認為卜式樸實忠厚,便拜為齊王太傅。

鑑賞

《卜式輸財言治》節自 《史記》八書之一的《平準書》。《平準書》對於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制、軍事等,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表示了不滿之情。在本文里,作者一方面再現了卜式忠厚樸實,關心國事,有一定政治見解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漢武帝多次攻擊匈奴以致費盡府空、民窮財匱的事實。

全文用倒敘筆法,着力寫卜式的所作所為。

首先,介紹卜式是以 「田畜為事」 的農村牧民。他待人寬厚,在父母去世後,即把田宅、財物全給了弟弟,自己僅帶百餘頭羊上山放牧。經十餘年,富而購田宅,又數次資助破產的弟弟。

其次,寫卜式關心國事。當朝廷數次出兵征討匈奴時,他願捐出一半家產給朝廷以助邊。他認為「賢者宜死節於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但他這一愛國行為得不到朝廷的理解,反被指為 「不軌」、「亂法」 之舉,並罷斥他的中郎之職。

再次,寫卜式捐資濟貧。卜式歸田,又從事田牧。在朝廷因多次用兵而造成財政空虛,貧民流離遷徙,無力解決之時,他又捐錢二十萬以濟河南貧民。從而,再次引起漢武帝對他的 「尊顯」,以風教百姓。

最後,寫卜式言治。他在上林苑牧羊,羊肥體壯。他在回答漢武帝的問話時,說: 「牧羊如治民,一定要按規律 (法紀) 辦事,惡者除去,以免他敗壞群體!」充分表現了他的政治見解。所以,他在擔任緱氏令和成皋令時,均有善政。

全文選材典型,語言簡樸,以數則事例即顯現出卜式 「朴忠」 的形象與品 質。[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