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H3F&gsm=3a&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縮略圖


《兵跡》是一部古代軍事歷史資料匯編。清魏禧輯撰。約成書於明末,長期只有手抄本流傳。至清咸豐六年胡思敬輯《豫章叢書》收錄是書,始刊行,又有民國四年 (1915)南昌刻本,1957年1月台灣世界兵學社出版李潔日選輯 《中國兵學大系》列為第八冊。[1]

  魏禧(1624—1681),字冰叔,又字叔子,號勺庭,又號裕齋,清寧都(今江西寧都)人。與兄際瑞、弟禮皆以文章著稱,時人稱為寧都三魏,而魏禧尤著名,文風凌厲雄傑。明亡後隱居不仕。康熙十七年(1678)詔中外舉博學宏詞,禧亦在舉中被征,以疾固辭。喜讀《左傳》,作 《兵謀》《兵法》2篇,皆以 《左傳》中治軍用兵事例為總結。還著有文集22卷,詩集8卷,《左傳經世》若干卷。

  《兵跡》共12卷,約9萬字。分歷代、列國、將體、將物、將獸、將能、將效、華境、華人、土夷、島夷、近國、遠邦、邊塞等14編。歷代編、列國編按時代順序概述各朝代軍事情況,上自傳說中伏羲造干戈,下至明中期王守仁破朱宸濠,內容側重於著名戰例,兵制軍法,大體以漢族中央政權為正朔,其他割據政權為列國。唯有元朝稱 「胡元」,也在歷代編內。將體編、將物編、將獸編、將能編、將效篇分別將歷代軍事制度,後勤兵器、馬政軍獸、陣法謀略等事例按類歸納成百餘個字或辭。每一字辭之下列舉若干有關事例予以闡釋。華境編、華人編、土夷編則着重描述明代的地理形勢,風土習俗,尤於各地民兵特性為詳。島夷編、近國編、遠邦編介紹包括台灣在內的南海諸島以及亞、非、歐等國國情,比較簡略。邊塞編對明代邊疆關隘設防情況有所闡述。

《兵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雖多為資料匯集,其中也夾有作者的見解。認為:「兵以詐勝。無謀,非用兵也。」強調戰略戰術是指導戰爭勝利的首要因素。戰略戰術主要是依靠將帥來運用,故將帥的一言一行,嬉笑怒罵中無不應有謀略。儘管該書以為「陣法生於天」,卻又明確指出:「天道何常?在人善用之耳。」肯定人的因素在軍事鬥爭中占主導地位。在戰略指導上,該書總結了前人的戰爭經驗,明確提出「不戰中有戰」,「不輕於勝」、「善敗者不亡」等思想。又介紹了歷史上各種計謀的應用及具體的戰法。特別是華人編、華境編和土夷編中評價了各地民兵、土兵的氣質、素養和特點:如保定的箭手,善弓箭騎射、堪稱「雄兵」,但不習水戰;臨青的標兵,多為富商大賈護送財物,重利忘義; 河北的角垴是強壯之首,得角垴十人即可組織丁壯千人,等等。有的還記錄了其兵制狀況,如記「嶺狼家法,以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分之。」該書在治軍思想上帶有偏見,如,把馭將率兵之法放在將獸編中,使馬牛、象獸、獅虎、雞犬、鳥鴿等為軍事鬥爭服務的走獸與軍將同列,這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軍人社會地位愈益低下。

  《兵跡》是以彙輯資料為主,總結、歸納也有牽強之處。但其編排尚有特色,「雖徵引過繁,而每類貫穿一氣,時出斷語,皆雋詠有味,亦冰叔少年得意之作也。」(胡思敬跋)該書在古代軍事學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對研究明代社會軍事情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