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經百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兵經百篇 ]


《戊笈談兵》是一部輯評體兵書圖籍選編。清汪紱輯撰。現存清光緒二十年 (1894) 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 刻本,並收入 《汪雙池先生叢書》。[1]


  汪紱(1692—1759),原名烜,又名黻,字燦人,小字重生,號雙池,又號大風。婺源(今江西務源)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幼年隨母親自學四書五經,八歲即悉能成誦。由於家境貧寒,成年後,在景德鎮窯場中做過畫坯的傭工,又飄泊於上饒、萬年、永豐之間。後被一姓陳的總兵聘為家庭教師,先後授學於浦城(今屬福建)、婺源等地,從游者甚眾。50歲左右曾應試為諸生。人稱其「樂貧守道,著述過身」,「資敏強記,過目在心。」(朱筠 《婺源縣學生汪先生紱墓表》)學問廣博,精通經史、諸子,又涉獵樂律、天文、地理、陣法、術數,無所不究。還曾著有《尚書詮義》《詩經詮義》《春秋集傳》《樂經律呂通解》《讀陰符經》、《琴譜》、《醫林輯略》等著作約30種。

  《戊笈談兵》共10卷,約23萬字,並附圖多幅,其中有輿地圖41幅,天文星象圖、八卦圖33幅,軍陣圖53幅。卷1至卷3闡述周天太極圖說,七曜災祥、雲雨風角,遁甲奇門、演習翻禽,多屬兵家陰陽、技巧之類;卷4至卷6敘述宇內輿圖、形勢更革、州郡財賦、水陸路程,多屬兵家形勢之類;卷7至卷10彙輯並評論《司馬法》、《吳子》、《孫子》、《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六韜》等古代著名兵書要籍,對歷代陣法、軍營、軍器亦有所論列,多屬兵家權謀之類。可見,該書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尤以形勢與權謀方面的內容獨具特色。

《兵經百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該書 《天下形勢總論》與 《天下形勢分論》2篇,具有兵要地誌性質。通過論述全國山川形勢,分析各地區的戰略地位,作者認為:冀(包括河北、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等地區)居中原之首;幽(包括河北、遼寧、河南北部等地區)為天下之要膂。居雍則重洛,居冀則重雍,居幽則重遼、濟,居洛則重雍,居吳則重荊、襄。此外,又對燕京 (北京)、長安(西安)、洛陽、南京、成都等大都會及戰略要地的戰略價值及設防問題也作了較為具體的論述。關於兵家權謀,作者認為用兵之道,當以仁義為本。因《司馬法》中保留了較多古軍禮、古兵法、符合作者的胃口,故該書首崇 《司馬法》,其次才是《吳子》 、《孫子》。書中還考辨了《武經七書》之真偽與源流。同時,對古代的陣名、陣容結構以及各陣內部位的變化和運用,都作了較詳細的說明,並配圖加以描繪。作者還雜采古代陣法,創造了一些新陣。如綜合三疊陣、連環陣、鴛鴦陣等長處,設計了五疊連環陣;又摘取八陣、六花陣等精華,創立七軍大衍陣法。又對水戰七軍陣、山戰猿猴陣等作了許多分析。

  《戊笈談兵》重視地理形勢在戰爭中的作用,分析經濟、交通等利弊,在古代軍事學術史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書中關於天人感應,以陰陽術數測定吉凶之類的迷信成分甚多,又拘囿於天時、地利、人和為綱來論述兵謀,未免夾雜許多儒者的迂腐陳見。[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