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書故》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書故》是運用「六書」理論體系解析漢字的一部字書。宋元之際戴侗著。元代延祐7年(1320)刊行。後有明代張萱重刊本,清乾隆49年(1784)師竹齋李鼎元校刊本,《小學匯函》本等。[1]


  戴侗(生卒年不詳),字仲達,宋元之際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人,生年80有餘。宋淳祐年間中進士。德祐元年(1275)曾召授秘書郎,軍器少監,辭不就。擅長小學,本書歷時30年而成。

  全書33卷,另附《六書通釋》1卷。本書編排體例獨特,不取《說文》部首法,採用字義和字形相結合的方法,分層歸類編次,計分9類479目。9類是:一數、二天、三地、四人、五動物、六植物、七工事、八雜、九疑。類下分設各目,由189個「文」(獨體字)、245個「字」 (合體字) 和45個「疑」 (形體有疑的字)標示。同目之下的字,再按指事—象形—會意—轉注—諧聲—假借的順序排列。如 「月」目下,所列 「夕(指事字)、(會意字)、(多的諧聲字)、夜(夕的諧聲字)」等。這種 「父以聯子,子以聯孫」的編排體例,雖以基於六書的字義和字形為據,亦似有層次,然並不利於檢索,更由於形義交叉,標準難以畫一,難免混雜不清。

《六書故》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旨在按 「六書」的原則考釋漢字。作者以為,所有漢字,均可攝入二百多個指事象形的文或疑文的項下。因之解析文字,常證以古文字,並區分文字的本義(正義)、假借義和引申義。如:金文 「壴」象鼓形、「帝」象華蒂之形。「常」的本義是 「上衣下裙也」,其「尋常」義則為假借義。但本書也存在缺乏根據的臆測。如: 不取 「光」而以 「影」作為 「景」的本義。作為象形字的 「元」被視為「從一,兀聲」的諧聲字。所謂反「人」為 「匕」、反 「子」為 「雲」的轉注說等。

  不僅要「因文以求義」,還要「因聲以求義」,這是本書考釋的假借字、諧聲字等的一個新的途徑。如「但」的釋文雲:「假借之用與第同,又與特同。但、第、地、特,聲相通,故其假借之用略同。」作者在 《六書通釋》里明確指出: 「訓詁之士,知因文以求義類,未知因聲以求義也。夫文字之用莫博於諧聲,莫變於假借。因文以求義而不知因聲以求義,吾未見其能盡文字之情也。」(《小學匯函》本,下同)這一因聲求義的理論原則,其實際價值遠遠超越了它於本書的應用實踐,而成為啟迪後世並造就清一代樸學之大成的重要訓詁學方法。此外,關於方言用字,作者同樣以「因聲以求義」的方法,通過「一音之轉」而求得聲義的相通。所謂「凡方言往往以聲相禪,雖轉數音,實一字也,不當別為之立文」。如: 「那」為 「如何」之急言。俗書「儂」,則與 「吳人、越人呼 『人』為奴紅切」相通。儘管作者對古音系統還不夠了解,本書也未能達到以「六書」原則對漢字進行「貫通群籍」的分類目的,然它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畢竟是一部具有開拓性的著作。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