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傷寒論》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傷寒論》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譯文】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微主陽氣不足,澀主陰血虧虛。陽氣不足,就容易出現中風多汗,煩躁;陰血不足,就會出現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虛不能用攻下法,誤用攻下,就會導致心下痞結脹硬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脈見濡弱微澀,不可用下。

【原文】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譯文】

臍左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攻下。誤用攻下,就會形成腹中拘攣疼痛,飲食不進,氣築築然跳動更加厲害,身體雖發熱,卻要蜷曲而臥。

【評析】

本條講肝氣虛誤下的變症。 臍左動氣,原屬肝虛,誤用下法,中氣被傷,中虛而肝氣反逆,木橫克土,因之食不下,腹內拘急,而動氣更劇。身有熱似乎邪實,實際是里氣大虛,所以臥則欲蜷。這是真虛假實,應當明辨。

【原文】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①,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②。

【注釋】

①浮冷:體表發冷。 ②欲得水自灌:想要用水澆洗。

【譯文】

動氣在臍的上面,不可用攻下。誤下則會掌心煩熱,身體表面發冷,熱汗外泄,想要用水澆洗。

【評析】

本條講心氣虛誤下的變症。 臍上有動氣,原屬心虛,當然不可攻下。誤下則損傷心陰,而心火更熾,所以掌心煩熱,熱汗自泄,體表之熱,隨汗外泄,所以身上不熱而是浮冷。這種浮冷是指體表皮膚寒冷,其機制與「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是一樣的,並不是惡寒,所以欲得水自灌。

【原文】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也。

【譯文】

臍下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腎氣虛,故不能用攻下法。若誤用攻下法,則可導致腎陽更虛,陰寒更甚,出現腰部脹滿、驟然站起即感頭暈、飲食不消化、瀉下的全是不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等症。

【評析】

本條講腎氣虛誤下的變症。 臍下動氣,為腎氣虛,自然也不可攻下。誤用苦寒攻下,不但腎氣大傷,而且損傷腎陽,陽傷則陰盛,陰寒之氣上逆,則腹脹滿而心下痞塞。頭為諸陽之會,腎陽虛而濁陰上逆,故猝起頭眩。火衰於下,不能蒸化熟腐水谷,所以食則下清谷。

【原文】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譯文】

凡屬虛症,都不可用下法。如誤用下法,就會發生大渴,要喝水的,容易治癒;厭惡飲水的,病情嚴重。

【評析】

本條講諸虛誤下的變症。 諸虛,泛指身體虛弱和各種虛症,都不可攻下。本條下後大渴,是氣陰兩傷,如渴欲得水,知胃氣損傷的程度尚輕,較易治癒;如厭惡喝水,乃胃氣損傷的程度較甚,所以病情嚴重。

【原文】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譯文】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寸脈浮是陽氣虛,尺脈數是血氣虛。寸脈陽氣虛,尺脈血氣虛。關脈浮濡沉弱,寸脈反浮,尺脈反數。寸脈浮是陽氣虛,故自汗出而惡寒;尺脈數是血虛生熱,故身體痛,震顫而寒慄。微弱脈見於關部,胸部以下感到急迫,氣喘汗出,而呼吸困難,呼吸之間,脅部作痛,振寒發作,形似瘧狀。醫生反用下法,以致脈數發熱,發狂奔跑如見鬼狀,心下痞硬,小便淋漓不爽,少腹甚硬,小便則有血尿出。

【評析】

本條講陽虛血少誤下的變症。 寸脈浮為陽虛,必是浮而無力,尺脈數為血少,亦必數而無力。陽氣虛,則衛表不固,所以自汗出而惡寒;陰血少,則筋脈失養,所以身體痛而戰慄。關部微弱,為中氣虛乏,虛而氣機不運,所以胸下急迫,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時牽引脅肋疼痛,時發寒戰戰慄,好像瘧疾的作止有時。如誤用攻下,則里氣虛寒愈甚,因之心下為痞;寒甚而虛陽浮躁,於是外顯假熱而發熱脈數;如果波及心腎,心虛神浮則狂走妄見;腎虛失固則小便淋漓,少腹硬而尿血。

【原文】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①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變②反腸出③,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注釋】

①悵怏:失意不樂的神態。 ②嘔變:嘔吐帶有異味。 ③反腸出:直腸脫出,就是脫肛。

【譯文】

脈象濡而緊,濡是衛氣虛弱,緊是營中受寒。陽氣不足,衛中風邪,故發熱、怕冷;營受寒邪,胃中虛冷,故微微嘔吐、心煩不安。症屬陽虛兼表,治當扶陽解表。醫生卻認為肌表熱甚,治療時單用解肌發表藥,致汗出亡陽,故煩躁不安,胃脘部痞脹硬結;表里皆虛,故驟然站起即感頭暈,自覺肌表發熱,苦悶不能安眠。醫生仍不知道胃中虛寒、下焦寒甚,不循辨證論治規律,反而誤用冷水澆灌病人身上,體表之熱雖然可立即消退,卻又引起寒慄震顫,須蓋幾床棉被。結果又導致汗出、頭目昏暈、全身筋肉跳動、身體震顫。里寒因用冷水澆灌治療而更甚,故出現腹瀉不止,腹瀉完谷不化,脫肛,嘔吐,起臥不安,手足微有厥冷,身上發冷而心中煩躁。若治療稍遲,後果不堪設想。

【評析】

本條講虛入外感,誤汗的變症。

【原文】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也。[1]

【譯文】

脈象浮大,為表實邪盛,治療時醫生當用發汗法。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這是嚴重的治療錯誤。

【評析】

本條說明病在表者,不可下。 脈浮主病在表,大而有力,為正氣不虛,能抗邪於外,故治宜因勢利導,用汗法以散邪解表。病在表,反用下法,是逆其抗邪向外之勢,必正傷邪陷,導致病變增重,這是治療原則的違反,所以說此為大逆。

【原文】

病欲吐者,不可下。

【譯文】

病泛泛欲吐的,不可攻下。

【評析】

本條講病勢向上,不可下。 治病應因勢利導,欲吐為病勢向上,不論虛症、實症,都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原文】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譯文】

凡病屬陽氣亢盛的發熱,不能攻下。若誤用攻下,則會引起心下痞結脹硬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陽盛偏熱,誤下的變症。 陽盛素質的人,易病熱症,但必須是有形邪實,方可用下法;如僅是無形熱盛,就只宜清而不可下,假使誤下,則熱陷於胃而胃氣壅滯,所以心下痞硬。

【原文】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①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②,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注釋】

①勃勃:出氣粗盛貌。 ②聲嚶:聲音不明了。

【譯文】

外感病,發熱,口中熱氣勃勃而出,頭痛,眼睛發黃,衄血不止,若想要喝水的,喝水後就一定嘔吐,不願喝水的,就會產生手足厥冷。若誤用攻下,就會引起咽中潰爛生瘡,其手足溫暖的,還會出現瀉下膿血、里急後重的症狀。病人頭痛目黃的,若誤用攻下,就會導致雙目緊閉懶睜。病人想喝水的,若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脈厥、聲音不清晰、咽喉閉塞疼痛;誤用發汗,就會導致陰陽皆虛,出現畏寒戰慄。病人不願喝水的,若誤用攻下,致陰寒內感,就會出現不思飲食、大便完谷不化;誤用發汗,就會引起口中生瘡、煩躁不安、舌生白苔等變症。若脈象數實,六七天不解大便的,是熱郁於內,以後可能出現便血;倘若治療時再用發汗法,則會引起小便自遺的變症。

【評析】

本條講熱淤入絡,誤治的變症。[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