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傷寒論》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傷寒論》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原文】

問曰:病有霍亂①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注釋】

①霍亂:病名,形容病勢急而變化快,揮霍之間便致撩亂,因而名為霍亂。

【譯文】

問:什麼叫霍亂?答:嘔吐與腹瀉並作,病勢急驟,傾刻間有揮霍撩亂之勢的,即所謂的霍亂。

【評析】

本條講霍亂的症候特點。

【原文】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譯文】

問:病有發熱頭痛,身疼惡寒,上吐下瀉的,這是什麼病?答:這名叫霍亂。霍亂自以吐瀉為主症,又有吐瀉止後,再次發熱的。

【評析】

本條講霍亂另一症型為吐瀉兼表,或里和表復病。

【原文】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①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注釋】

①亡血:這裡作亡津液解。

【譯文】

惡寒脈微而又下利,惡寒脈微依然,而下利停止,這是津液涸竭,宜用四逆加人參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霍亂陽虛液亡的症治。 霍亂惡寒脈微下利,是陰盛陽虛,必陽氣回復,利始得止,今無陽復脈症,卻見利止,這是津液涸竭,無物可下。此時不但陽虛,而且液竭,非四逆湯所能勝任,所以宜用四逆加人參湯回陽益陰。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原文】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譯文】

霍亂病,吐瀉,頭痛發熱,身疼痛,為霍亂表里同病,若表熱較甚而想喝水的,主治宜用五苓散;若中焦寒濕偏盛而不想喝水的,主治宜用理中丸。

【評析】

本條講霍亂表里同病的辨治。 霍亂病以吐利為主症,本條未提吐利,屬於省文。既有吐利,又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是表里症同具。一般應表里同治,但霍亂以里症為主,就不能囿於常規,當綜合表里寒熱的整個情況,立法選方。熱多欲飲水的,治宜五苓散溫陽運脾化氣和表;寒多不用水的,治宜理中丸溫中祛寒。

理中丸方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兩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原文】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①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②之。

【注釋】

①消息:斟酌的意思。 ②小和:猶微和。

【譯文】

嘔吐腹瀉停止,而身體疼痛仍不解的,是里和表未解,應當斟酌使用解表的方法,可用桂枝湯解肌去風,微微和解表邪。

【評析】

本條講里和而表未罷的治法。 表里症同具的霍亂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此里和而表未和,當斟酌使用和解肌表的方法,可選用桂枝湯以小和之。所謂「消息」,寓有靈活變通、酌情使用的意思。這僅是舉例而言,如見身疼痛而脈沉遲,乃營血耗傷,筋脈失養,就非單用桂枝湯所能勝任,而宜用桂枝新加湯;假如衛外陽虛,又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了,辨證選方,不拘一格。

【原文】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譯文】

嘔吐、腹瀉交作,而小便又通暢,大汗淋漓,所瀉之物完谷不化,體表發熱,脈微弱至極、似有似無,即內真寒外假熱的陰盛格陽症,急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評析】

本條講霍亂陰盛格陽的症治。 嘔吐下利,津液耗損,小便本該不利,今反而清利,這是元陽大虛,腎氣不能固攝的緣故。火不熳土,則下利清谷;衛陽失固,則大汗淋漓;陽氣浮越於外故外顯假熱,里寒太甚而陽氣大虛,故脈微欲絕。

【原文】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

【譯文】

吐下雖止,但汗出厥冷,四肢拘攣勁急不解,而且脈微欲絕的,用通脈四逆加豬汁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霍亂陽亡陰竭的症治。 吐已下斷,若肢溫脈復,則是陽回佳兆;現汗出厥冷依然,四肢拘急不解,而且脈微欲絕,可見不是陽氣回復,而是陽亡液竭的危候,故宜急用通脈四逆湯以回陽,加豬膽汁以益陰,且防其格拒。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豬膽汁半合。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原文】

吐利發汗,脈平①,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②故也。

【注釋】

①脈平:脈象平和。 ②谷氣:食物之氣。

【譯文】

嘔吐、腹瀉、汗出以後,脈搏呈平和之象,還感覺微煩不適的,是病後新虛,脾胃之氣尚弱,食物不能消化所致。只要適當節制飲食,則可痊癒。

【評析】

本條說明霍亂初解,病人微煩的原因。 嘔吐、腹瀉、汗出等症均解,脈亦平和,乃邪去正復的恢復期,只須注意飲食調護,不難完全痊癒。間有發覺微煩不適的,這是病後新虛、不勝谷氣的緣故,不是病態,不需治療。[1]

【醫者必讀】

《傷寒論》自古以來,就是一部經典一部傳奇,成為醫者必讀的書籍之一,也是國家考試的參考用書之一,《傷寒論》六證辯證明晰,理法中規中矩,方藥配合嚴謹等多種特點,是應用湯液辯治的獨特臨床治療技術。

《傷寒論》是中醫臨床學術的根本,中醫療效的源頭,就像北宋時期的林億在《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後序》中重點提到:「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北宋王溥撰在《唐會要?醫術?卷八十二》中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十道。」[2]

【作者簡介】

張仲景名機,史稱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死於建安最後幾年(約公元215~219年)。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疫疾廣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張仲景刻苦學習《內經》,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辯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