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伍子胥鞭屍楚平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①,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晉,晉頃公曰: 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

原文

   (節自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①,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晉,晉頃公曰: 「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事未會②,會自私慾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於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③。建有子名勝,伍子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④。伍子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子胥。伍子胥既渡,解其劍曰: 「此劍值百金,以與父。」 父曰: 「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⑤,豈徒百金劍邪?」 不受。

伍子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於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⑥。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鍾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⑦,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王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鍾離、居巢而歸⑧。伍子胥說吳王僚曰: 「楚可破也,願復遣公子光。」 公子光謂吳王曰: 「彼伍子胥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 伍子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後,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⑨。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吳國內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廬⑩。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11),而與謀國事。楚誅其大臣卻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孫伯噽亡奔吳,吳亦以噽為大夫(12)。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道絕,不得歸,後聞闔廬弒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13)。

闔廬立三年,乃興師與伍子胥、伯噽伐楚。拔舒,遂擒故吳反二將軍。因欲至郢,將軍孫武曰(14): 「民勞未可,且待之。」 乃歸。四年,吳伐楚,取六與潛(15)。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將兵伐吳(16)。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於豫章(17),取楚之居巢。九年,吳王闔廬謂子胥、孫武曰: 「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 「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18)。」 闔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五千人擊楚將子常,子常敗走奔鄭(19)。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譯文

伍子胥已逃到宋國,恰巧碰上宋國的華氏之亂,於是,他便與太子建一起逃奔到鄭國。鄭國人待他們很好。太子建卻又去到晉國,晉頃公對太子建說: 「你既然與鄭國很友好,鄭國必定信任你。你如能為我去鄭國做內應,我從外面攻打,那麼,鄭國必定被滅掉; 鄭國滅掉了,我就把鄭國的地盤封賞給你。」 太子建便回到了鄭國。他與晉頃公密謀的事還未部署妥當,湊巧要殺掉他身邊的隨從,他的隨從知道了他的陰謀,就把他的密謀告訴了鄭國。鄭定公和子產當即殺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名叫勝,伍子胥害怕勝受連累被殺,便帶勝一塊兒逃奔去吳國。走到昭關,昭關的人要抓他們,伍子胥便獨自與勝步行逃跑,幾乎不能逃脫,追趕的人緊跟在後,他們逃到江邊,恰好江上有個漁父劃着條小船,漁父知道伍子胥的危急,便渡伍子胥過了江。伍子胥過了江,解下他身上的劍對漁父說: 「這把劍價值百金,送給你罷!」 漁父說: 「按楚國的法令,凡是捉到伍子胥的人,都要賞賜他糧食五萬石,並封爵位執珪,這哪是百金劍可比的呢?」 漁父沒有收受伍子胥的劍。

伍子胥還沒有走到吳國,卻又生病了,只好中途停止行程而乞討。後來到了吳國,吳國的國王名僚,新近才即位,公子光做他的將軍。伍子胥便通過公子光求見了吳王。過了很久,因為楚國的邊邑鍾離與吳國的卑梁兩地百姓都養蠶,有兩個採桑女為爭搶桑葉而相互毆打。楚平王為此而大怒,導致兩國舉兵相攻。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鐘離和居巢而回朝。伍子胥對吳王僚說: 「楚國是可以攻破的,希望你再派公子光去。」 公子光對吳王說: 「這之前,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國被殺,而他勸你去攻打楚國的目的,是想以此去報他自己的仇恨。現在去攻打楚國,恐怕未必能打破他呀?」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內心想法,是想殺掉吳王僚而自立為王。這時還不是可以和他談論對外事情的時機,於是便推舉專諸這個人去公子光那裡,他自己退下來與太子建的兒子勝下鄉種地。

過了五年,楚平王死了。當初楚平王所奪太子建的那位秦國女子生了兒子軫,等到平王死了,軫竟然做了楚王,這就是楚昭王。吳王僚瞄準楚國有國喪,便派兩位公子率兵去襲擊楚國。楚國發兵斷絕了吳國兵將的退路,不能回國。這樣一來,吳國國內無兵而空虛。此時,公子光便命令專諸襲殺了吳王僚而自立為王,他就是吳王闔廬。闔廬既然做了國王,很是躊躇滿志,便召伍員做他的 「行人」,而且與伍員共同謀劃國家大事。此時,楚國誅殺了他的大臣卻宛和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即卻宛的兒子伯噽逃亡,投奔到了吳國。吳王也用伯噽做大夫。在這之前,吳王僚所派遣的兩位公子率兵伐楚被楚軍斷絕退路而不能回國。後來聽到了闔廬殺吳王僚而自立的消息,便用他們所率之兵投降楚國。楚國給他們封地在舒。

闔廬自立後第三年,他便率兵與伍子胥、伯噽一起攻打楚國,打下舒這個地方,擒住了原來吳國那兩位投降楚國的將軍即 「二公子」。闔廬本想一鼓作氣直攻楚都郢。將軍孫武說: 「百姓很疲憊了,不能去打了,姑且等待一下罷!」於是,只好班師回朝; 第四年,吳國又攻打楚國,奪得了楚國的六和潛的地方;第五年,吳國攻打越國,打敗了越國; 第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員迎戰,在豫章地方大破楚軍,奪取楚地居巢; 第九年,吳王闔廬對伍子胥和孫武說: 「從前你們說,不能攻打楚都郢,如今怎麼樣呢?」 二人回答說: 「楚將囊瓦很貪財,那唐國、蔡國都十分怨恨他了,你若要想大敗楚國,那你必須先得到唐、蔡的援助才可以。」 闔廬聽從二人之主張,把吳國的全部兵馬會同唐、蔡兵馬,一齊攻打楚國。吳軍與楚軍分別在漢水兩岸,陳列兵陣。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概率兵請求跟從,闔廬不准許。他便帶了自己所管的五千兵馬去打楚將子常,子常被他打敗,逃奔去了鄭國。於是,吳軍乘勝向前推進,打了五仗,打到了楚都郢。己卯那天,楚昭王出逃。庚辰那天,吳王進了楚都郢。楚昭王已出逃了,伍子胥尋找他而沒找到,便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拉出其屍體,鞭打了三百鞭,然後才停止。

鑑賞

本文緊接前文,寫伍子胥由宋至鄭,再至吳,後幫助吳王闔閭「襲刺吳王僚而自立」,參謀國事。先後助吳伐楚、伐越、再伐楚,大破楚兵。吳王入楚都郢,伍子胥則掘楚王墓,鞭屍三百,以報其父兄被冤殺之仇。文章分四層:

(一)伍子胥由宋、鄭而至吳。宋國因有華氏之亂,伍子胥同太子建一起奔鄭。本來鄭國對他們「甚善」,不料太子建捲入晉欲伐鄭的漩渦中,最後被殺。伍子胥只好帶着太子建之子勝奔吳。

(二)伍子胥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耕於野。伍子胥至吳後,由公子光引薦見吳王。在公子光伐楚大勝而歸時,他建議乘勝追擊,楚必破。被公子光否決。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殺吳王僚而自立之意,於是,他一方面獻俠士專諸於公子光,一方面帶着太子建之子勝躬耕於野。這是伍子胥眼見破楚的時機未到,而採取的韜光養晦之策。

(三)專諸刺吳王僚,公子光自立。楚平王卒,楚昭王新立,吳王僚趁楚喪發兵伐楚,楚兵絕吳兵退路,不得歸,吳國內空虛,公子光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因獻專諸有功,被任命為「行人」,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

(四)伍子胥伐楚,鞭屍楚平王。伍子胥任「行人」後,整修政治,加強軍備,先後伐越、三次伐楚,皆取得大捷。最後,他與孫武建議聯合唐、蔡之兵伐楚,大獲成功,五戰遂至楚都郢,楚昭王出亡,吳王入郢。於是,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屍三百,為其父兄報仇。在這眾多事件中,表現了伍子胥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以及他「有仇必報」的剛直性格。

本文頭緒多,事件繁,但作者敘述繁而不亂,雜而有序,眉目清晰,層次分明,表現了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與功力。[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