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10:西風夕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朗10:西風夕陽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千年一嘆。
原文欣賞
在大流士宮殿閱讀銘文時,經常可以看到「阿胡拉」這個詞。大流士大帝把它看作至高無上的神靈,對它畢恭畢敬。我對這個詞有點敏感,因為對古代波斯的一種宗教一一拜火教關注已久,知道這個「阿胡拉」也就是阿胡拉一馬茲達,是拜火教崇拜的善良之神、光明之神。我開始關注這種宗教的原因,是它的創始人的名字:查拉圖士特拉。一個大概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早期的雅里安人。尼采曾借用這個名字寫過著名的《查拉圖士特拉如是說》,對近代世界包括中國很有影響。
波斯人很大一部分是幾千年前遷移到伊朗高原上來的雅里安人,查拉圖士特拉的血統說明了這種淵源。後來希臘人用自己的語言把查拉圖士特拉的波斯讀法讀成了瑣羅哭亞斯德(z~。ter),所以拜.火教又叫瑣羅亞斯德教。我對拜火教的教義也一直有興趣。世界各地許多原始宗教所崇拜的神往往集善惡於一身,人們既祈求它又害怕它,宗教儀式是取悅它的一種方式,有的神還很野蠻,例如要求多少童男童女去供奉之類。成熟的宗教就不同了,大多獨尊一神,而這個神確實也充滿神性,善待萬物,啟迪天下。拜火教與這兩種情況都不太一樣,它主張一神祟拜,又是一種二元論宗教,認為主宰寧宙的有兩個神,一個是代表
善良、光明的阿胡拉,另一個是代表邪惡、黑暗的阿里曼。
阿胡拉和阿里曼時時激戰又勢均力敵,人們為阿胡拉祈禱、吶喊、助威,用熊熊烈火張揚它所代表的光明,而且相信它終究戰勝。拜火教有一種戰鬥意義上的樂觀,堅信人的本性由善良之神造就,光明的力量總會壯大。最終大家都會面臨偉大的「末日審判」,連死去的人也會復活接受判決。
那麼,一個人何以飯向光明呢兮拜火教又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原則,最著名的一條幾乎與中國先秦思想家的說法完全一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又明確規定了人的三大職責:化敵為友、改邪歸正、由愚及智。還有三大美德:虔誠、正直、體面。
這些都挺好,遺憾的是拜火教還宣布了世界存在的時間(一萬兩千年),宣布了對異教徒絕不寬恕,又宣布了除波斯人之夕卜的外國人都是*****。
拜火教的經典為《阿維斯塔》(Avesta).據說是光明之神阿胡拉交給查拉圖士釗滋立,要他到人間來傳道的。我知道大流士篤信拜火教,也知道由於他的篤信,拜火教成『了波斯帝國的精神支柱。自從我們一行進.人伊朗以來,經常與夥伴們提起。昨天剛剛要走出大流士宮殿時,郭湮和辛麗麗趕過來對我說:「好消息,我們打聽到你感興趣的拜火教遺址就在附近,趕快去!」
那當然要去。從大流士宮殿出來往東北方向走六公里,就見到一座山,山的石壁上鑿有一座座殿門,估計就在這裡了。
石壁前是一個寬闊的平坡,像一個狹長的廣場,須攀登才能抵達。我第一個爬了上去,正在一一仰望,與我們一起來的一位伊朗文化專家也跟了_卜來。他已年邁,氣喘吁吁地對我說,那些石壁上的殿門是大流士與另外三個國王的陵墓,由於他們都信奉拜火教,便按照拜火教的方式安葬,與天地同在。鑿壁為墓,是帝王的特殊待遇。我看這些墓窟離地面總有五十多米高,便問專家是否上去過,他說沒有,聽說墓室里有一個拜.火教的神壇。此刻我們只能遠遠地仰望着外面,能看到那裡刻着柱了和圖案,但由於太高,什麼圖案也看不清。
他突然問我:「你去過約旦的佩特拉嗎?」我說去過,他說他曾從照片上看到,佩特拉的岩壁墓穴與這)斷良相似。
我說正是,但哪兒的墓穴雕刻更希臘化,這兒也有一點,但顯然更東方、更簡潔。
在墓窟底下,比我們人體略高的地方,有幾幅完整的浮雕,其中最大的一幅是一位波斯將軍騎在馬上,馬前跪着一個人。專家說,馬上的騎士是後來薩珊王朝的一個國工,而跪着的人是被俘虜的東羅馬皇帝。
半山一場的西部有一個古老的白石建築,與面前的千丈石壁相比顯得很小。窄窄的一兩j』ai房,深到地下,有台階相連,這是真正的拜火教神殿。拜火教淪落之後,全國各地的神殿均遭破壞,只剩下這座比較完好,我想大概是出於對大流士的尊敬,照顧了它。
我快步走到神殿前,西邊吹來的風已很峭厲,我沒有穿夠衣服,抱肩看了一會jL就轉身返回,只見夕陽把我的身影拉族肖反長很長,幾乎拖遍了整個平坡。
拜火教的淪落是一個悲劇。喲初查拉圖士牡材眾創教,就是希望人們能從原始宗教的占卜、巫術中擺脫出來,走向更有智慧的宗教境界。但是,當拜火教度過極盛時期後,龐雜的信徒隊伍又開始伸發其中的占卜、巫術內容。這不奇怪,普通民眾的宗教狂熱慣常地拒絕理性,遲早會滑人荒唐的臆想之中,於是它也快速地產生質變,回歸於原始宗教的愚昧狀態,失去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和外部的傳播力量,奄奄一息。在以後的外族人侵中,拜火教很自然地被其他宗教代替,:基本消亡。
西風殘照中的拜火教神殿,有點淒涼。[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