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今天我及時趕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今天我及時趕到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千年一嘆。   

原文欣賞

 从尼泊尔通向中国的一条最主要的口道,是一个峡谷。峡谷林木茂密,崖下河流探深,山壁瀑布湍急。开始坡上还有不少梯田,但越往北走山势越险,后来只剩下一种鬼斧神工般的线条,逗弄着云天间的光色。这一切分明在预示,前面应该有大景象。

果然,遠處有天牆一般的山峰把天際堵嚴了,因此也成了峽谷的終端。由於距離還遠,煙嵐緲緲,瀰漫成一種鉛灰色。

今天陽光很好,雪山融水加大,山壁上的瀑布瀉落時無法全部納人涵洞,潺潺地在路面上流淌。我們幾輛車乾脆停下,取出洗刷工具,用這冰冷的水把每輛車細細地洗了一遍。這就像快到家』了,看到炊煙繚繞,趕快下到河灘洗把臉,用冷水平『平心跳。

確實不是一般的回國。我們是沿着西奈沙漠、戈蘭高地、伊朗山脈一步步量回來的,我們是捧掬着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的水一曰n喝回來的,我們是抹着千年的淚滴、揣着廢墟的嘆息一截截摸回來的,我們是背負着遠古的疑惑和現實的驚嚇一站站問回來的。

我們要把這一切帶回到一個地方。己經很近,就在前面,我們在離別之後讀懂了它。

離別之後讀懂了它一一月這句話中包含着一份書h寸。我們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卻又埋怨它、輕視它、責斥它。它花了幾千年的目光腳力走出了一條路,我們常常嘲笑它為何不走另外一條。它好不容易在滄海橫流之中保住了-份家業、一份名譽、一份尊嚴,我們常常輕率地說保住這些幹什麼。我們嬌寵張狂,一會兒嫌它皺紋太多,一會兒嫌它臉色不好,這次離開它遠遠近近看了一圈,終於吃驚,終於慚愧,終於懊惱。

峽谷下的水聲越來越響,扭頭從車窗看下去,已是萬丈天險。突然,如奇蹟一般,峽谷上面出現了一座橫跨的大橋,橋很長,兩邊的橋頭都有建築。

似有預感,立即停車,引頸看去,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大門,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鐫刻着一個國家的名字。

我站住了,我的同伴全都站住了,誰也沒有出聲。只聽峽谷下的水聲響如雷鳴。

我在心底喊了一聲:祖國.今天我終於及時趕到。

我們這一代人生得太晚,沒有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為你說話。我們這些人又過於疏懶,沒有及早地去拜訪你的遠親近鄰。我們還常常過於瑣碎,不了解粗線條、大輪廓上你的形象。但畢竟還來得及,新世紀剛剛來臨,我們總算已經及時趕到。

尼泊爾海關正在橋的這端為我們辦出境手續。我們踞腳望去,看到橋上還站着不少人,一打聽,原來藏族居民在電視上知道了我們的行程主動前來歡迎。由幾位中年女性和一位大鬍子的老人帶領着,似乎已經為我們準備了哈達和青棵酒。

這裡的海拔是一千九百米,過關後進樟木鎮,是兩千六百米。空氣已經很涼,我在車上換了羽絨衣。車隊又開動了,越過峽谷,穿過人群,慢慢地駛進那座白石大門。

二000年一月一日,尼泊爾至中國的邊城掉木,夜宿樟木賓館[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