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經文字》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ip4s&gsm=7&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五經文字]


《五經文字》是旨在辨正經傳文字的一部字書。唐代張參著。原本於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書於講論堂東西廂屋壁,唐文宗開成年間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有清乾隆年間孔氏紅櫚書屋刊本,道光二十九年玲瓏山館刊本,天心閣刊清孫偘重編本,以清代從唐石本覆刻的鮑廷博《後知不足齋叢書》本和《小學匯函》本較佳。著《五 [1]


  張參(生卒年不詳),唐開元天寶間舉明經,大曆初佐司封郎,尋授國子司業。博通經史,精於文字。另著有《唐廣韻》,已佚(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五卷)。

  全書3卷,收錄經傳文字3235個,按偏旁部首分部排列,凡160部。所立部首參照《說文》《字林》,然差別較大。雖以偏旁形體為據,而取部之法不一。多以形旁為部,亦有以聲旁為部者(如「才」、「且」部)。同時存在隨意割取傍旁,歸部不當的缺點。

《五經文字》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所收文字,除出於《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外,尚有《論語》、《爾雅》等書中文字,併兼收疑文、互體。但本書是為考證五經文字的形體變化及音義,以求統一字體,明了文義。其所辨正的依據,多以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呂忱的《字林》為本,並以漢熹平石經、陸德明《經典釋文》及經書交互參證。作者《序例》雲:「《說文》體包古今,先得六書之要。有不備者求之《字林》。其或古體難明眾情警懵者,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為助。石經湮沒所存者寡通,以經典及《釋文》相承隸省,引而伸之,不敢專也。」 《小學匯函》本。以下引文均同此。

  關於文字的詮釋內容,以注述形體為主。如:「指、: 上《說文》,下石經。」「仝、 全: 從下工。 今經典相承用下字。或作仝,訛。)注述音、義者,亦多兼述形體或註明出處。如: 「緎: 音域,縫也,見《詩·風》。」「汎、泛:二同浮也。上附弓反,見《詩》。下見《禮記》。」也存在只注音義不考形體的釋文,然亦以專考形體者多見。象「狀:作狀訛。」恥:從止訛。」「爲;作為訛。」這些專以指明為俗體的字條,也不少見。本書注釋字義則較簡略,所注反切多與《字林》相合。

  本書是為適應科舉習讀經典的需要而作的。所謂「考功禮部,課試貢舉,務於取人之急,許以所習為通,人苟趨便,不求當否,字失六書,猶為壹事,五經本文,盪而無守矣。」因之對於異於經典「本真」的俗體訛字,缺乏歷史發展的目力,而一概否定其實用價值。然經書文字的寫法,自本書問世以後即有了明確的標準,實際上也就對當時楷書的應用起到了規範的作用。此外,本書還保存了唐代及至漢代石經的實用漢字資料,對閱讀古典文獻和研究漢字發展史均有價值。[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