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蘇軾詩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來自搜狐的圖片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是宋代詩人蘇軾的詩詞作品之一。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詩詞正文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蘇軾

宋代 蘇軾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

聖明天縱,學問日新。

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

若已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

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但其不幸,仕不遇時。

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

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

可謂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

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

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

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

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

但聖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

如贄之論,開卷瞭然。

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

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

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

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

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

個人風格

1、氣勢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風格,蘇軾開創了豪放詞風,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藉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並開拓了詞的寫作範圍把宋詞濃麗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前人多將蘇詞歸於豪放一派。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蘇軾的詞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蘇東坡的多樣詞風,蘇東坡不歧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

3、拓展了詞境,湧入了生活波濤,內容廣泛,蘇軾的詞題材眾多,凡詩文所能寫的內容均可入詞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作者簡介

蘇軾[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2] 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3]

參考文獻

  1. 蘇軾 古詩文網
  2. 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與蘇軾的友情,遼寧文藝頻道網,2016-09-09
  3. 蘇東坡修築蘇堤故事,360問答網,201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