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鬼針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藥大辭典》:鬼針草 |
基本信息
拼音Guǐ Zhēn Cǎo
別名鬼釵草(《本草拾遺》),鬼黃花、山東老鴉草(《福建民間草藥》),婆婆針(《蘇南種子植物》),鬼骨針(《江蘇植藥志》),盲腸草、眺虱草(《福建中醫雜誌》(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浙江民間草藥》),刺兒鬼、鬼蒺藜(《中國藥植圖鑑》),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閩東本草》),脫力草、小鬼針(《江蘇藥材志》),索人衣、一包針(《江西草藥》),家脫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本草拾遺》
來源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夏、秋間採收地上部分,曬乾。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莖直立,下部略帶淡紫色,四棱形,無毛,或於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細毛。中、下部葉對生,長11~19厘米,2回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的細尖齒或鈍齒,兩面略具短毛,有長柄;上部葉互生,較小,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直徑約6~10毫米,有梗,長1.8~8.5厘米;總苞杯狀,苞片線狀橢圓形,先端尖或鈍,被有細短毛;花托托片橢圓形,先端鈍,長4~12毫米,花雜性,邊緣舌狀花黃色,通常有1~3朵不發育;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全育,長約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瘦果長線形,體部長12~18毫米,寬約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頂端冠毛芒狀,3~4枚,長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於路邊、荒野或住宅旁。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狀乾燥全草,莖略呈方形,幼莖有短柔毛。葉紙質而脆,多皺縮、破碎,常脫落。莖頂常有扁平盤狀花托,着生10餘個呈針束狀、有四棱的果實,有時帶有頭狀花序。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鹼、鞣質、皂甙、黃酮甙。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
藥理作用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克(生藥)/公斤/天,共五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且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藥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作好製劑後臨時合併應用,同樣有效,說明它們混合後作用增強,並非生成新的成分。從複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
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本革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②《綱目》:"塗蠍蠆傷。"
③《福建民間草藥》:"散瘀活血,消癰解毒。"
④《江蘇植藥志》:"搗汁敷,止血。"
⑤《中國藥植圖鑑》:"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症。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鎮痛,斂金瘡。治心腹結痛,產後瘀血,月經不通,金瘡出血,腸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閩東本草》:"治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複方①治瘧疾:鮮鬼釺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藥》6(2):19,1961)
⑥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藥》)
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四肢無力:脫力草-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⑾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淨,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藥》)
⒀冶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①治療闌尾炎
取鬼針草干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藥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1~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1~3日退熱,最長1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②治寧小兒腹瀉
取鮮鬼針草6~10棵(乾的3~5棵)加水浸泡後煎成濃汁,連渣倒入盆內,用於熏洗患兒兩腳。腹瀉輕者每天熏洗3~4次,較重者熏洗6次。1~5歲洗腳心,5~15歲冼至腳面,腹瀉嚴重者熏洗位置可適當提高。民間有熏洗超過內踝將引起便秘之說,有待證實。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鬼針草 拼音Guǐ Zhēn Cǎo
英文名Herb of Spanishneedles
別名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脫力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dens bipinnata L.
採收和儲藏: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揀去雜草,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鬼針草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中部葉和下部葉對生;柄長2-6cm;葉片長5-14cm,二回羽狀深裂,裂片再次羽狀分裂,小裂片三角狀或鞭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細齒或鈍齒,兩面略有短毛;上部葉互生,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直徑5-10cm;總花梗長2-10;總苞片條狀橢圓形,先端尖或鈍,被細短毛;舌狀花黃色,通常有1-3朵不發育;筒狀花黃色,。發育,長約5mm,裂片5。瘦果長表,長1-2cm,寬約1mm,具3-4棱,有短毛;筠爭冠毛芒狀,3-4枚,長2-5mm。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分於路邊、荒野或住宅附近。全國廣布。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以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粘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11月果實成熟,割回全草,曬乾,脫粒,揚將,備用。3-4月穴播,按行株距33cm×24cm,開穴,穴深3-4cm,播後覆土。溫度在18-21℃左右,有一定溫度的條件下,約經10-15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6-8cm,時間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並進行鬆土除草、追施人糞尿。生長旺盛時再施1次人畜糞肥。
性狀性狀鑑別 莖略呈方形,幼莖有短柔毛。葉紙質而脆,多皺縮、破碎,常脫落。莖頂常有扁平備用狀花托,着生10餘個呈條形、有3-4棱的瘦果,冠毛3-4枚,有時帶有頭狀花序。氣微,味淡。
以色綠、葉多者為佳。
化學成分全草含金絲桃甙(hyperoside),異奧卡寧-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lucopyranoside),奧卡寧(okanin),,海生菊甙(maritimetin)[1],水楊酸(salicy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和脂肪酸類化合物[2]。又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polyacetylene)ⅩⅠⅤ及多種強極性炔類化合物[3]。另報道全草含總黃酮4.035%,其中葉含6.26%,種子0.84%,莖0.74%,根0.67%[4];全草還含天冬氨酸(aspat-tic acid)1.86%,蘇氨酸(threonine)0.82%,絲氨酸(setine)0.72%,穀氨酸(glucamic acid)2.20%,甘氨酸(glucine)0.96%,丙氨酸(alanine)1.02%,纈按酸(valine)1.10%,蛋氨酸(methio-nine)0.28%,酪氨酸(lysine)0.64%,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0.97%,賴氨酸(lysine)0.95%,粗氨酸(arginine)0.99%,脯氨酸(proline)1.43%等多種氨基酸以及香豆粗,生物鹼,蒽醌甙,糖,胡蘿蔔素,多元酚類和維生素等[4]。根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polyacetylene)Ⅰ、Ⅱ、Ⅲ、Ⅳ[3],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5,6]。
藥理作用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g(生藥)/kg/天,共五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量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豨薟草作消炎藥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作好製劑後臨時合併應用,同樣有效,說明它們混合後作用增強,並非生成新的成分。從複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複方①治瘧疾:鮮鬼針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藥》6(2):19,1961〕⑥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江西草藥》)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⑧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外體草》)⑨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⑩治四肢無力:脫力草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⑾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⑿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淨,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藥》)⒀治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1.治療闌尾炎:取鬼針草干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l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藥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l-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l-3日退熱,最長l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2.治療小兒腹瀉:取鮮鬼針草6-10棵(乾的3-5棵)加水浸泡後煎成濃汁,連渣倒入盆內,用於熏洗患兒兩腳。腹瀉輕者每天熏洗3-4次,較重者熏洗6次。L-5歲洗腳心,5-15歲洗至腳面,腹瀉嚴重者熏洗位置可適當提高。民間有熏洗超過內踝將引起便秘之說,有待證實。
摘錄《中華本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