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藥大辭典》:山烏桕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藥大辭典》:山烏桕根

拼音Shān Wū Jiù Gēn

出處《陸川本草》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山烏桕的根。秋後采。

原形態山烏桕,又名:紅烏桕。

喬木或灌木,高3~5米。枝條灰黑色,具小點狀皮孔。單葉互生;紙質;橢圓狀卵形,長3~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鈍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麵粉綠色;葉柄長2~7.5厘米,頂端有2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密生黃色小花;雌雄花同在一花序上,但有時僅具雄花,無花瓣及花盤;雄花7朵聚生於苞腋內,苞片卵形,先端銳尖,每側各有腺體1,萼杯狀;雄蕊2,很少有3枚者;雌花生於花序的近基部,萼3,三角形,子房卵形,3室,柱頭3裂,向外反卷。蒴果室背開裂;種子近球形,外被蠟層。花期4~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葉(山烏桕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生於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陸川本草》:"苦,寒,有微毒。"

功能主治利水通便,去瘀消腫。治大便秘結,白濁,跌打損傷,蛇咬傷,痔瘡,皮膚濕癢。

①《陸川本草》:"去瘀,消腫,通便,清腸胃。治跌打損傷,大便熱結,毒蛇咬傷。"

②《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蛇傷,瘡癰,皮膚濕癢,理跌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鮮者1~2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煎湯洗。

複方①治大便秘結:山烏桕根一兩。用水煎服。

②治白濁:山烏桕根須一兩,豬肉二兩。用水煎服。

③治蛇咬傷:山烏桕根一兩,楓木葉二兩。共搗爛,用糯米水四兩,調勻,取汁服。渣敷患處四周。

④治毒蛇咬傷:山烏桕一至二兩,黑面葉一至二兩。用水煎,沖酒服。

⑤治痔瘡及皮膚濕癢:山烏桕根、鋪地粘、金銀花各適量。用水煎洗患處。(選方出《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烏桕根 拼音Shān Wū Ji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Moutain Tallowtree

別名山柳、山柳烏桕、紅心烏桕。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山烏桕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um discolor (Champ.ex Benth.)Muell.Arg.[Stillingia discolor Champ.exBenth.]

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挖,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山烏桕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10m。小枝灰褐色,有點狀皮孔。葉互生;葉柄長2-7.5cm,頂端有腺體2;葉片紙質,橢圓狀卵形,長3-10cm,寬2-5cm,全緣,下麵粉綠色;側脈8-12對。穗狀花序頂生,長4-9cm;單性,雌雄同序,無花瓣及花盤;雄花花萼杯狀,先端不整齊齒狀裂,雄蕊2,極少3;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萼片3,三角形,於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合生。蒴果球形,黑色,直徑1-1.5cm;種子近球形,長4-5mm,直徑3-4mm,外被蠟層。花期4-6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不詳。果實和種子外周的固形脂含多種脂肪酸,中有肉豆蔻酸1.7%,棕櫚酸46.8%,硬脂酸2.O%,油酸46.4%,亞油酸3.1%。莖含蒲公英賽醇、?-谷甾醇、並沒食子酸。

性味苦;寒;有微毒

歸經脾;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利水通便;消腫散瘀;解蛇蟲毒。主大小便不通;水腫;腹水;白濁;瘡癰;濕疹;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去瘀,消腫,通便,清腸胃。治跌打損傷,大便熱結,毒蛇咬傷。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蛇傷,瘡癰,皮膚濕癢,理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1]

參考文獻

  1. 山烏桕根 ,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