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悟(郭全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新」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新」悟》中國當代作家郭全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新」悟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深入開展了「走新路、有作為、創亮點、守底線」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就如何凝聚全市力量,走好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新路進行討論,筆者認為,政府已經確定了發展藍圖,我們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責任、有義務為實現這個藍圖貢獻自己的力量。開春就要有新氣象,就個人來說,新的一年,該如何讓自己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實現自己新的成長?作為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又該如何求「新」呢?

歷史上,我們智慧的先人們,早就有了對「新」的認知:「四書五經」中,成書於春秋至秦漢的《禮記·大學》里,就匯總了先人們對「新」的追求:「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簡單翻成白話文,意思是: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日知新,就應保持天天向新,更新了還要再更新。」《康誥》說:「人要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於革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在追求完善。這些簡潔雋永的古語,反映了先人們對「新」的重視,為我們展示了他們不斷更新自己、主動適應時代、積極推動發展的蓬勃朝氣,其中蘊含的深邃智慧和創新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梁實秋先生在《驀然一驚已到中年》中,給出了一句警語:「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想起宋末蔣捷那首着名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年輕時曾貴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進士,尚未一展鴻圖,1279年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他飽受戰亂流離之苦,將自己的中年境況用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孤雁悲鳴的江上秋雨圖展現出來,鮮明地為我們展示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

於是,從這個春天的開始,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定位,充分感受生活在一個平安穩定繁榮發展社會中的美好,充分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人生經驗,發揮自身所長、優勢,並不斷學習、理解、運用新知識、新技能,不斷煥發新的精氣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天的奮鬥都有價值,讓我們在努力創造中去感悟和實現生活的美好,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1]

作者簡介

郭全華,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