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年」在侗(春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年」在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年」在侗》中國當代作家春仔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年」在侗

「年」的味道「義無反顧」地淡然遠去,經歷過豐富多彩的年俗的人們,靈魂似乎恍惚起來,空洞起來。走在街上,古老而優秀的年的文化元素,似乎沉睡在悠悠歲月的長河之中,龍燈獅燈也不是往日的樣子,更有許多傳統而優秀的節目失去傳人。街道上人影稀疏,留在記憶里的種種熱鬧不見蹤影。匆匆忙忙的春節里,除了走馬燈似的走親訪友,除了飫甘饜肥,除了打牌,似乎看不到曾經充實靈魂的民俗符號和文化花朵。

不再有過年的熱情。懷着滿腹的鄉愁,很想去尋覓,尋覓故紙堆里年的蹤跡,尋覓我們曾經經歷和感覺過的年的滋味,尋覓往昔年的熱鬧,尋覓那些丟失了的年文化。正好,攝影家「小老頭」約我去侗寨。他說,貴州的黎平縣是百節之鄉,春節里有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動,各種節慶接二連三,走一遭,肯定不虛此行的。此言正中下懷,毫不猶豫就去了。

初三就到了黎平縣。此後的幾天,我們看了祭薩節、抬官人節、琵琶歌大賽。不曾想象,這裡的年,的確充滿了古老民族的文化特色。

祭薩節是由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而衍生出來的侗族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曆的第一個卯日,是當地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慶。「薩」即「薩歲」,是侗族人最敬仰的祖先,侗語為至高無上的大祖母,始祖母之意。相傳在古時候,「薩」為保衛侗寨安全,率眾抵禦外敵,因寡不敵眾,在一個叫「弄堂概」的地方跳下了懸崖,英勇獻身,後人為緬懷「薩」,便在寨中建起專門祭「薩」的祭壇。至今,侗鄉的每一個姓氏都設有祭壇,每年的正月初八是祭薩和「賴難薩」(請祖母賜肉)的日子。

初四日,我們先去趕一場蘆笙比賽,遲到了,甚是遺憾,只拍了一些侗寨的照片。聽說,蟬寨的祭薩節提前了,初五就舉行。中午時分,我們驅車趕到了蟬寨。

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回到了古樸恬靜的田園。侗寨里,屹立百年的鼓樓高聳雲霄,飽經滄桑的木樓樸素典雅,吊腳樓也古色古香,溪流穿寨而過。

一支蘆笙響起來,緊接着數十支蘆笙響起來。黃橙橙的陽光下,寨中的鼓樓前,身穿侗裝的人們,吹起了「嗚嗚嗚」的聲音,他們合着蘆笙的節奏,載歌載舞。俄頃,笙聲驟停,領頭人握着蘆笙,忽而高喊一聲「哎,嗨起來!」,蘆笙手齊應「哎,嗨起來!」又繼續吹。他們圍城一個圈,沿着圈,轉哪轉,吹呀吹。

仿佛聽到集結的號角,四面八方的木樓里,男人女人出來了,阿哥阿妹出來了,兒童娃娃出來了,向着鼓樓聚集。寨老們也來了,他們穿着長袍長衫,戴着古帽,站在了寨門口的旗幟下。人們緊隨寨老,紛紛排在他們的後面。男人們身穿整齊的的侗服,女人們頭戴閃亮的銀帽,脖子掛上耀眼的銀圈銀飾,身着飾有花邊的侗裝,男女小孩間或其中,齊刷刷地排成了一條長龍。旌旗獵獵,蘆笙響起,鼓角爭鳴,寨老們手撐油紙紅傘,帶領着浩浩蕩蕩的隊伍,向薩壇而去。

那真是一個盛大的場面,男女老少齊出動,擺出了一種似覺神秘卻又頗為莊嚴的儀式,讓人看了恍如隔世,竟疑心穿越了時空,回到了某個王朝的時代。呵呵,侗族人還真是這樣過年麼?

祭薩的隊伍繞過了街巷,繞進了鼓樓,再繞過山邊的千年金絲楠樹,走上雜草叢生的山下小道,整個隊伍逶迤千米。霎時,寨老肅立在薩壇前,氣氛陡然肅穆,一時雲霓凝滯,天高宇闊,全體肅然無聲。寨老們請薩、焚香、獻茶、鞠躬,在裊裊的香煙瀰漫中喃喃祝告,祈禱「薩」神保佑,祈禱新春福至,祈禱五穀豐登,祈禱村寨平安,祈禱百姓幸福······

看着這一切,我們也跟着肅穆起來,不禁生出莫名的感慨。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膜拜和敬畏祖先麼?他們一刻也沒有丟棄這種膜拜和敬畏之心麼?多麼了不起!因為敬畏,所以自律!因為膜拜,所以進取!不要說這是宗教迷信吧,保留膜拜和敬畏,人的心會不會更乾淨一些呢?

祭薩畢,侗寨里沿街擺起了千米長桌宴,阿哥阿妹唱起敬酒歌,侗家人歡天喜地,共進晚餐。

據說,他們晚上還有很多活動。受邀而來的鄰近各村寨本民族、兄弟民族的男女青年,將手牽手,肩並肩,在薩壇前、鼓樓里「多耶、對歌、吹蘆笙。」他們會用舞姿、歌聲,傳頌「薩」的功德,祭奠「薩」的英靈,表達團結和睦,建設家園的美好願望。

初七,黃崗侗寨的「抬官人」節隆重登場,我們到達時,寨子裡已萬人匯聚。鼓樓的火塘里,火焰沖天,侗寨的老人、孩童圍着烤火。四面八方的來人,外國遊客,邊游邊看,走到此處,或進進出出,紛紛到火塘邊取暖,然後繼續轉悠。

遊人如織。山埂上、鼓樓邊、風雨橋中、鱗次櫛比的木樓前,人們用相機記錄着美麗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家家戶戶的門口,侗家人都在忙碌,用砍下的毛竹,精心製作遮頂滑竿「官轎」。觀看的人們絡繹不絕,紛紛拍照,記下這珍貴的時刻。

「抬官人」大約也有英雄崇拜的影子吧。此節流行於肇興紀堂、雙江黃崗地區,或初三、或初七、或初八舉行,具有濃郁的戲劇加娛樂的色彩和民族特色,集團拜和娛樂於一體,主賓都能全身心投入。

相傳很久以前,黃崗侗寨的青年吳志和為民除害,正月初一,孤身一人去斬殺危害一方的白蛇精,奮戰了七天七夜,終於成功。後又單槍匹馬戰勝了強霸鄰寨山林土地的寨中諸武士,化解了村寨之間的糾紛械鬥,避免了生靈塗炭,寨中民眾為答謝他,伐竹為轎,將他抬回家中。自此,民眾視他為地方保護神,黃崗侗寨的群眾自發在初七、初八兩天,抬着他走村串寨,讓民眾請命。後來,這項活動逐漸形成了固定節日,流傳至今。

吃過中飯,「抬官人」開始了,侗寨里的人傾寨而出。他們抬着遮頂滑竿的「官轎」,轎中坐着身穿「官家八團花衣服」的天真爛漫的男孩女孩,款款地、一閃一閃地向出發點匯集。

不得不佩服,侗族人是有集體精神,自覺行為的,他們似乎總是不約而同。

蘆笙奏響、鼓角齊鳴,一頂頂轎子魚貫而出,過木樓、過鼓樓、上田埂、過小橋,上風雨橋,繞寨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聽說,在過去,轎中的「官人」多由少男少女扮演,也有由領導和貴賓裝扮的,如今,轎中的「官人」都是孩童。以前抬領導和貴賓,是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如今抬小孩,則是父母們圖吉祥,希望抬官人能給後世子孫帶來福氣,讓他們道德高尚、德才兼備、前程似錦。

抬官人的隊伍緩緩前行,沿途不斷有「良民百姓」放鞭炮、吹蘆笙、斟茶送水迎接,「官人」飲茶畢,拿出紅包禮錢一封,表示謝忱;又有「嘍囉」「攔路強索」買路錢、「呆兒傻女」乞討「壓歲錢」、「官人」和他們笑鬧糾纏一番,贈送禮品打發他們;沿途遇到最多的是「攔路姑娘」,她們以歌攔路,唱起「攔路歌」,智取「官人」的囊中之物,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要將紅包遞出。接近終點的歌坪,攔路姑娘一撥一撥,有十幾歲的大姑娘,也有五六歲的小女孩,每隔幾步攔一條板凳,站在板凳前面唱一首歌。唱的什麼,我們聽不懂,但是悅耳動聽。唱畢,「官人」拿出小紅包,女孩們就歡天喜地退去。

須臾,抬官人的轎子次第進入了歌堂,每一頂轎子後面都有幾個「隨從」。「隨從」們進入歌堂後,盡情玩耍起來,逗人取樂。他們打扮得離奇古怪,有的赤膊露體、有的衣衫襤褸、有的臉抹鍋灰、有的繪青龍白虎、有的飾兵匪乞丐、有的飾妖魔鬼怪、不男不女、非僧非道。滑稽可笑的動作、博來陣陣掌聲,令人捧腹大笑。

隆重歡樂的場面,萬人圍觀,歌堂里成了歡樂的海洋。

後一日,我們又去了平架侗寨,觀看那裡的琵琶歌大賽。

琵琶歌頗負盛名,是一種單聲部民歌,被世界音樂界譽為「東方的美聲唱法」,是中國侗族地區特有的藝術奇葩。這天,萬人摩肩接踵,觀看了來自洪州、德順、水口、肇興30支隊伍聯袂演出的傳統琵琶歌,一支支清麗、婉轉、悠揚的琵琶歌,如長風、如山泉、如布穀鳥和杜鵑的和鳴,綿綿裊裊,繞耳不絕。初次聽到這樣原汁原味的草根歌聲,卻猶如品嘗了一場文藝大餐,讓人回味無窮。

據說,黎平縣的民俗節慶非常之多,有「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之說,春節期間,除了我們觀看到的民俗節,各地還有三龍侗寨的四耶歌會、地捫侗寨的千三歡聚節、水口侗寨的祭祖節······只可惜,我們不能一一去看。

懷着遺憾,我們忽然感慨,莫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文化春節麼?[1]

作者簡介

春仔,男,江西省新余市人,現居江西銅鼓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