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峪關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綿延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絲路文化、長城文化和邊塞文化。 】

來自 知乎網 的圖片

  嘉峪關建於明洪武五年 (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關城從始建至20世紀70年代初,一直屬於酒泉(古肅州)所轄。嘉峪關城地處東經98°l3'l0.8"~98°12'56.2",北緯39°48'0l.4"~39°48'14.6"。其南有祁連山及其支脈嘉峪山(現稱文殊山),北有黑山和後墩山,兩山對峙,中有平地,最寬處15公里,最窄處僅8公里,如肅州盆地的盆口 ,被稱為「河西咽喉」、「酒泉門戶」、「邊睡鎖鑰」、「長城主宰」,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

  嘉峪關城以內城為主, 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面包以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關城則是由內城、 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嘉峪關雄踞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既是我國古代西部邊陲的軍事要塞,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衝要。這是一條中國最早與西方之間政治交往、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陸路交通,這是一條最長、最壯觀的中西交往的交通線路,這是一條最古老、最輝煌的人類「文化運河」。因其主要以絲綢貿易為主,故以「絲綢之路」名之,絲綢之路是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人類古代文明的結晶 , 也是古代人類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它在聯繫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溝通中西交通運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職能。

  南望祁連,雪山嵯峨萬仞;北通沙漠,紫塞延袤千里;西連戈壁,蒼茫廖廓無限;東鄰酒泉,綠洲阡陌縱橫。走廊嘉峪,神奇雄關。開天闢地,滄海桑田。長城絲路,璧合珠聯。歷史悠久,千古流傳。

來自 知乎網 的圖片


  嘉峪關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走廊南北最寬處15公里,最窄處僅 8公里,既是南北山系拱合的最狹窄處,也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塞。嘉峪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素有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 雄美的美名 ,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是唯一的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的交匯點。處於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與絲綢之路相伴而生,共同開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對話的渠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嘉峪關城興建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暢通,在長城的護衛下,絲綢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來也日益頻繁,進而使河西地區呈現出豐富獨特的社會形態,通過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了中國西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

  嘉峪關地處戈壁腹地,平均海拔局度在1600米以上,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自然坡度為13.3%。嘉峪關的氣溫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其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而強烈,風多而大且溫差大,屬長日照區。每年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日平均氣溫在20.3℃--21.6℃之間,最高氣溫達38.7℃,晝夜溫差較大,日溫差最大達29℃。無霜期年平均130天左右,夏秋多東南風,冬春多西北風。常年干早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5毫米左右,而日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十幾倍。

來自 知乎網 的圖片

  歷史上有九眼泉才有嘉峪關。據記載:「峪泉乃嘉峪關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極西邊關,有此湧泉,不唯民資以生,且又沃田數頃,蓋磨其上,天所以惠邊民,真佳景也」。據康熙初年所撰的《秦邊紀略》記載:「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該段記載中所指的「水」即現在所說的九眼泉。從歷史資料所傳遞的信息分析,「泉」的存在與「關」的誕生具有因果關係。「九眼泉」旁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是一個屯軍養馬、戍邊防患的好地方。這充分證明嘉峪關城從選址、修築都和「九眼泉」有着很大的關係。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分三路遠征漠北,其中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將軍,出西路。 馮勝出金蘭,取甘肅(今河西走廊地區)至蘭州,先趨西涼(今武威市)、永昌,遂兵進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隨後,揮師進瓜、沙二州(今甘肅敦煌、瓜州) ,敗元兵,至此,馮勝下河西,甘肅皆平。十一月明置甘肅衛於甘州, 又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莊浪(今永登縣),統河西諸衛。是年,馮勝由瓜、沙回肅州,相度地形,以為肅州西70里(實為26公里)的南北山系拱合最狹窄之處,這裡地勢險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兩山對峙,中有平地,南北相趾最寬處30 里,最窄處16里,勢如酒泉盆地之瓶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馮勝決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餘脈、九眼泉崗源上依關築城,扼控咽喉。當年7月開始籌備興建,於次年築成一座周長220丈、高2丈余、寬厚丈余的有關無樓的土城,結束了嘉峪關有關無城的歷史,從此,由此並成為明代萬里長城西邊的起端,並以此為前哨作為聯絡和控扼西域的要塞。

  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首築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在的內城夯築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95年) ,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城樓, 也就是說, 嘉峪關城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後方修建的, 史書上記載說 「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 望之四達」,又過了11年,也就是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樓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裡必須加強防務,於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並在關城兩翼修築長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築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岩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問、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着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來自 知乎網 的圖片

  早在馮勝建嘉山谷關前約一千多年前,此地就另有一關存在,它就是因「石峽天險」而設置的石關。石關,位於嘉峪關西北7.5公里處。乾隆年間«重修肅州新志»雲:「石關兒口,嘉峪關西北,去城(指肅州城)七十五里」。這裡有一條長約l0公里的峽谷,南有玉石山(又稱碧玉山) ,北有洞庭山(又稱黑山) ,兩山對峙,峽谷最寬處不過200米,最窄處只有30餘米,兩面石壁聳立,陡不可攀。峽之西口,南北山崖,端直壁立,形如巨大的石門,號稱「石險天險。這裡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峽內有山泉,是這一帶唯一的水源補給地,古代行旅過此地,都要到這裡打尖歇腳。補充飲水。峽外紅柳溝、打草灘、黑山湖一帶,「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絕佳的天然牧場。

  石關峽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隘,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漢代曾在此設「玉石障」,以資保衛。障城塞垣遺址今已不存。唐末至五代又將玉門關東移此峽, 稱石關為 「玉門關」,置軍戍守。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 在此設石關兒營,駐兵設防,把守隘口要路。«甘肅軍政志»雲:「先年在今黑山湖附近石關峽口曾建有石關兒營一座,駐兵把守山口要路」。石關兒營現只存殘牆斷壁兩截,一截長12米,牆高2 米,最高的一段高7.5米, 為石片夾沙壘築。 另一截堡牆緊靠山崖,長3米,高70厘米,厚40厘米。自從有了嘉峪關城這座明王朝西部地區的軍事重鎮後,石關就成了嘉峪關的前哨陣地。

  清末以來,隨着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民族矛盾的緩和,嘉峪兩關的「把守邊關」、「固守關城」的軍事防衛作用逐漸失去,使它逐漸成為貿易往來的關口。

  今天的嘉峪關是甘肅省的省轄市,是依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興起的一座現代化的工業旅遊城市。轄域分布於酒泉盆地西沿的祁連山北、合黎山南、討賴河中游,蘭新鐵路、312國道和連(連雲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清(清水)嘉(嘉峪關)段橫貫境內, 民航可直通蘭州、敦煌、西安、成都、烏魯木齊、上海和北京。東接河西重鎮酒泉市,距省會蘭州758 千米,西連石油城玉門市,南與肅南裕固族白治縣為界,北與金塔縣接壤。歷史上無郡縣設置,1965年設市,1971 年經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935平方千米,市區規劃面積260平方千米,建成面積87平方千米。2010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3.18萬人,全市生產總值達183.9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9.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8.86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741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865元,位居甘肅省前列。

  嘉峪關城及周邊長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二十多年的精心修復和開發,嘉峪關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着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登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附近山川田土,人文活動,遺蹟遺物,蘊藏豐富,黑山石刻岩畫、魏晉墓壁磚畫、長城第一墩文物景區、懸臂長城、石關峽長城以及嘉峪關城和周邊長城、 文物、 古蹟都有待進一步發掘、保護、研究和開發研究,這些都是嘉峪關發展旅遊業的寶貴資源和巨大財富。

  清末以後, 嘉峪關古建築遭受風雨侵蝕和人為損毀。 民國年間,關樓遭受駐軍嚴重破壞而傾圮,衰微破敗的東、西二樓亦在風雨中搖揺欲墜,到l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已破爛不堪。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保護文物、開發旅遊事業更是作為嘉峪關市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嘉峪關市政府先後通過民間集資、個人捐款、政府投資、爭取國撥省補資金、爭取世界銀行貸款等方式籌集資金,重修了嘉峪關樓,對關城牆體夯實加固,對城樓進行彩繪、對長城進行維修,使這些文物古蹟煥發青春,大放異彩!

  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八達嶺長城時曾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有魅力。 ……抵達長城時, 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繡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遊覽的心意。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悠悠歲月 ,嘉峪關記載了歷史的興衰,書寫了民族的輝煌。如今,經過精心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一座古老的關口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卻顧往來徑,蒼茫橫翠微。盛世修志,讀史明志 ,嘉峪關的歷史是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銘記的歷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