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港」散記(汪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任港」散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任港」散記》中國當代作家汪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任港」散記

「你的一封情書看了使我臉紅心兒跳,你的熱情坦白叫我不知怎麼好......」

20 世紀80年代,台灣作家林煌坤作詞的《一封情書》,被鄧麗君唱紅全球華人圈。

當時我在醫學院學習,時值改革開放初,大家還不敢公然收聽港台廣播節目。還好,晚十點半有一個30 分鐘音樂節目,我和室友第一次聽到鄧麗君唱這首歌。

自此後40 年,我對這首歌的熱愛程度有增無減。

今天早晨,又一次聽到這首歌,不由得想到寫一篇有關情書的故事

兒時,我暑假在老家小住。家裡個柜子,是奶奶帶來的嫁妝。它由北山雜木製作,因為年代久遠,根本分辨不出原色。

我從來不關心它的色澤,我關心的是奶奶鎖在柜子里的吃食:親戚家來人帶來的掛麵和點心、白糖紅糖,都要原封包好,鎖放在木櫃裡,以備走親訪友再次使用。櫃門被一把老式鐵鎖把守,鑰匙掛在奶奶褲腰帶上,形影不離。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着。」我對那柜子里的東西嚮往之心從來沒有消停過,有機會就拿鐵絲或棒狀物戳搗鐵鎖的屁眼,不久即掌握開鎖訣竅,最後熟練到用一支筷子即可打開。我趁奶奶去磨坊或碾屋加工糧食不在家之際打開柜子,手指戳破粗糙的包裝草紙掏出一塊點心,或者摳出一疙瘩紅糖塞進嘴裡,隨手鎖上櫃鎖。

打開奶奶的柜子偷嘴吃,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讓我日後受益匪淺。

柜子裡面有一疊書信。我嘴裡含着紅糖,打開書信瀏覽,是二姑夫寄給二姑的情書。

姑父焦作礦院畢業,被分配到貴州六枝地區一個礦區工作,和二姑結婚後的頭兩年,兩人分居兩地,靠鴻雁傳書。二姑極為看重這些書信,拿回來讓奶奶代為保管。

奶奶不識字,二姑把情書讓她保管,可謂安全保險。不想百密一疏,被我意外發現偷看。

姑父大學畢業,文學基礎深厚,遣詞造句嚴謹貼切。那年代私人信件被查是常事,姑父也不敢在書信里有直白的的情感流露。所以用詞甚為謹慎。信中看似說的是身邊瑣事,柴米油鹽,卻能把遠隔萬水千山的思念之情和兩地分居的相思之苦,用神來之筆,描述得淋漓盡致。

姑父字跡端正,一筆不苟,讓我這個卑鄙的偷窺者看起來絲毫不覺困難。雖然偷看時鬼鬼祟祟,又匆匆忙忙,但是姑父信中的優美詞語倒是學習不少,並熟記在心,以後居然派上用場。十年後我追求現在老婆時,尚屬於一枚情竇初開青澀果,有賊心沒賊膽,說話和行事遠不像現在這樣厚顏無恥和肆無忌憚。那年代又沒有個手機網絡微信等手段用來表達對她的愛慕之心。內心的想法,不便直言告白,寫情書,就成為泡她的主要手段。當年姑父信里的詞語,我熟記在心,或原文照搬,或略加修改盡情發揮,信手拈來,下筆有神。兩千多字的情書,一揮而就,每周一篇,絕無雷同。

結果自不待言,現在家中那位成天對着我嘮嘮叨叨的黃臉婆和一雙兒女,還有對我發號施令的小學生外孫女,幼兒園的小孫女,便是結果

2003年初我去省城開會,適逢二姑來省城三姑家小住,我過去探望。家宴微醉間,我把二姑的羅曼史舊事重提,背誦一段信中內容。表弟妹們聽得掩嘴嬉笑,二姑老臉泛紅。分手時,二姑叫我過去有話說。我走她身邊俯首傾耳聽,不料二姑伸手就是一個「戳脖子」打來,我避之不及,結結實實地挨了一下。 二姑笑着說:「你這個大壞蛋,想不到還干過這等壞事呢!」然後對表弟妹們埋怨奶奶:「你們外婆那個老糊塗,害我至今受他這個壞傢伙的羞辱。」

二姑看似嗔怪,內心不無得意。早年的真情,已被歲月淹沒,此時被我翻出來,再現當年的溫馨。二姑心中的幸福甜蜜,無以復加。 呵呵!

我講這些往事,是想說明,初學寫情書,最好有模版。

「文革」期間,我在衛校讀書。

人說同齡男孩比女孩懂事早,這個觀點我同意,至少我是。那時候十七八歲,玩心很大,對於男女之情的感情,朦朦朧朧。現在回想起來,有幾位女孩子「學雷鋒」給我洗衣服刷鞋子,放假回來給我帶零食。畢業的時候,我還收到其中一位女孩子的信,意思是願意跟我保持聯繫。就在我猶豫着是否接受時,發生了一個「情書事件」。

有位男同學,人很聰明,文采斐然,字也寫得很好。他看中一位女生,畢業前幾天給女生寫了一封情書。用四頁信紙,洋洋灑灑,盡述愛慕之心和結交之意。那位女生卻將此信交給家長。女生爸爸把這封信轉給校長說,看你教的什麼學生!

校長把情書還給男同學,在大會上不點名批評。

天下沒有不通風的牆,這封情書和它的作者大白於天下。

以現在的眼光看,男同學所作所為無可厚非。女生第一次收到情書,慌亂間求助於父母也是正常。

女生老爸反應過度,校方處理此事方法簡單又不注意保護個人隱私。時值「文革」,視男女感情如洪水猛獸。當時處理,也算是中規中矩。

看似男生是受害者,其實最終受害者是那位女生。女生是一位漂亮文靜的姑娘,工作後許多仰慕者憚懾其父母,不敢追求,也讓眾多提親者三思而行。她大齡遠嫁一位軍人離開家鄉,最後結局倒也幸福美滿。

現在回想,如果男生和那位女生有過朦朧的感情,或有過暗示,情書寫得委婉一點,也不會搞到當年那種地步。

我寫這段往事,是想告訴大家,寫情書和送情書的技巧性,得把握火候。

40 年前,我有第二次學習機會。此時我已經結婚,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在醫學院學習期間,繁重的學習任務,仍然割不斷我對妻女的無盡思念。給家人寫信,就成為主要的排遣手段。

此時的書信,已經是情書的最高階段。

當年在醫學院給家裡的部分書信

這個時候我終於明白,當年姑父寫給二姑情書的真正含義。它的涵蓋面廣泛,絕非男女之間情愛的告白。

有意思的是我在病房實習期間,被許多未婚醫生和小護士視為寫情書高手,不斷有人請教。我也以高手自居,好為人師,甚至代為刀筆。

有天,系主任姜國成教授交給我一項任務:帶幾位實習學生打掃門診儲藏室。儲藏室原屬外科黨支部,移交姜教授作為口腔系辦公室。我從裡面清理出一批「文革」遺物。有一箱子沒收的個人書信,除了有疑似有「反動言論」外,其他都屬於情書之類,有些信件涉及我的幾位老師。以王X宗和劉X傑教授居多。我粗略看一下,頓覺汗顏。老師就是老師,寫情書水平遠在我之上。平時我跟年輕醫生小護士誇誇其談寫情書經驗,劉教授一旁含笑聽。竊以為是讚許,豈不知是笑我班門弄斧。

我寫這段往事,是想告訴大家,寫情書人人都會。對所愛的人,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要是真實,就能打動對方的心。

當然,花言巧語,也可以收到同樣效果 ——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甚至可能是盜馬賊人。

現在的人都不寫情書了。

有天我帶人去科里看病,遇見幾位同事,他們說起新來年輕人的婚姻問題。說現在年輕人不會談戀愛。 我說:不會談,就寫嘛,寫情書呀!

大家一片鬨笑:主任,啥年代了,你還拿陳年舊貨說事!

我不解:不寫情書怎麼表達情感呢?

大家說,現在網絡發達,在微信上用語音或短信,盡情表白。既快捷又簡便。

呵呵,現在情書已經不時興了嗎?

真要是這麼下去,若干年後的年輕人,聽到鄧麗君《一封情書》這首歌,會不會不知所云?[1]

作者簡介

王賀偉,筆名汪河,河南鎮平人,蒙古族,職業醫生,《當代文學家》雜誌社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