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胡亂華」還是「遊牧民族內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胡亂華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五胡亂華」還是「遊牧民族內遷」?據說,統編版初中歷史新教材把「五胡亂華」改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於是,「五胡亂華」成了一種被淘汰的舊史學觀念,而被以民族融合為主旨的「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取代。[1]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和寫作者,個人對這段歷史也非常感興趣,所以在這裡談談個人閱讀這段歷史的感受。

「五胡亂華」是指西晉滅亡(公元316年)到北魏王朝統一北中國(公元439年)這100多年的歷史。在這100多年中,北中國的土地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以及漢族,相繼建立了數十個短命的政權。這些政權相互攻擊,導致整個華夏大地戰亂不斷,屠殺不休,饑荒疾疫不止。這應該是我們的歷史中最為慘痛、殘酷和血腥的100年。

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這段歷史呢?回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閱讀《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時,發現柏楊先生在描述這段歷史時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華亂五胡」。他認為,在西晉末年並非少數民族主動挑起戰亂,而是西晉的統治者顢頇、暴戾,八王之亂導致國力衰微,更兼長期奴役各民族人民,最終導致各民族紛紛揭竿而起。

一開始,我不太能接受這種觀念,畢竟,在五胡十六國的100多年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對當時人口占多數的漢民族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奴役,並與南方的漢民族政權兵戎相見,一直都試圖統一南北,建立少數民族自己的大一統政權。

然而隨着閱讀的深入,我開始發現,柏楊先生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晉為無道,奴隸御我。」這句話記錄在《晉書》中,是漢趙帝國的建立者匈奴人劉淵所說。這裡的「我」,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所有被晉王朝暴政奴役的各民族。

在古代社會,在漫長的2000多年的帝制時代,漢民族無論在人口數量上,還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上都遙遙領先於周邊其他民族。而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中原王朝自身內政清明、國家穩定,周邊民族很難有可趁之機,對中原王朝的政權形成實質性的威脅。而且,周邊民族,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其生存條件非常惡劣,遊牧經濟甚至很難滿足自身生產生活所需。在經濟上,他們對中原王朝的依賴性也非常大。

任何時候,反思自己都比指責別人更有價值。

西晉滅亡後,揭竿而起的五胡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在五胡十六國的100多年中,漢族和胡族之間嚴重對立,相互仇視、殺戮。羯人建立的後趙政權,皇帝石虎暴戾,奴役漢人,民不聊生,胡漢民族仇恨嚴重。所以,當漢人冉閔在鄴城建立起冉魏政權後,便利用漢族對胡族的反感,對胡族實行大虐殺,被殺者多為匈奴人和羯人,甚至一些鼻子稍高,鬍鬚稍多的漢人也被濫殺。只幾日,鄴城便淪為人間地獄,20多萬胡人被殺害,屍體被扔到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吞食。而整個中原地區因為民族仇殺,人們無法從事生產,爆發大饑荒,餓殍遍野。在這場饑荒中,除了胡人,漢人自然也是受害者。

經歷了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之後,五胡中只有羌族還作為一個民族延續至今。那些曾在北中國的土地上建立過政權的少數民族——強悍如漢初的北亞霸主匈奴,兇猛如一度統一整個北中國的氐人、鮮卑人,作為獨立的民族都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民族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今天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所以,我們將這段漫長的歷史當作民族融合史來讀,其實未嘗不可。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幾百年的「融合」並非像字面上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圓融、和合。恰恰相反,這段民族融合史是以連綿的戰爭、血腥的屠殺和大面積的飢疫,這樣殘酷、血腥的方式來完成的。這些戰爭和屠殺,不僅僅發生在五胡和漢民族之間,更發生在各內遷少數民族間,因此造成的大規模饑荒、疾病、人相食,其受害者不僅僅是漢民族,更是內遷的少數民族本身。

所以,這段歷史無論叫「五胡亂華」也好,「華亂五胡」也罷,還是叫做「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它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段歷史,是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共同體所需要千方百計避免的歷史的覆轍。

那麼,怎麼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呢?首先當然是要還原歷史最本真的面目,血腥也好,殘酷也罷,它就是歷史本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血淋淋的歷史中看清楚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

如果只談美好的融合,用虛假的脈脈溫情來粉飾歷史本身的殘酷呢?都21世紀進入現代文明了,我們還會那麼顢頇、愚蠢嗎?[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