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屋後的池塘(林珍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屋後的池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屋後的池塘》中國當代作家林珍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屋後的池塘

老家屋後的池塘打我記事的時候就有,池塘並不大,約半畝地,水也不是很深,深的地方約1米5左右,淺的地方可以看見水中淤泥。就是這口池塘,給我兒時帶來的是無盡的歡樂和至今都難以忘懷的回憶。

池塘的來歷很簡單,我的老家在江漢平原低洼湖區,為防備多雨時節動輒發生的水澇,老家的房子一般都要做在地勢較高的地基上,每家每戶的屋後,都會有一口因取土壘基形成的一口池塘。當然,池塘的形成也是有時代背景的,在那個計劃經濟什麼都憑票供應的年代里,就這麼一方小池塘,能養魚養蝦養蚌螺,種菱種藕種茭白,時不時給你的餐桌上添幾道新鮮菜餚。所以,老家屋後的那方池塘留給我的記憶卻總是十分甜美的。

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的池塘一年四季都是飽滿的景色。

陽春三月,幾場春雨過後,池塘周邊會長滿了密密匝匝蘆葦和蒿草,塘埂上的楊柳也掛滿了新綠。池塘里的荷尖陸陸續續地破水而出,有的緊緊貼在池塘的面上,有的出水很高像一把把青翠的小傘高低錯落、含羞帶露、亭亭玉立;有的卷着捲兒;也有的浮在池塘水面上象一個個玉盤。如果你走近池塘,被驚動的青蛙「撲通!撲通!」地從荷葉上跳下了水後,濺起一顆顆圓滾滾的「珍珠」在「玉盤」里滾來滾去。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順着伸出水面的「小傘」向下直至淤泥中的掏出藕稍(也稱藕帶),拿回家炒着吃。有時,我們也把塘邊野蒿草嫩心拔出來,或挖幾把嫩蘆根,把這些弄上我們的餐桌。

到了夏天,池塘就熱鬧起來了,池塘里蛙叫、楊柳上的蟬鳴匯成一曲交響樂。趁你不注意時,池水裡悄悄冒出來花骨朵,點綴在挨挨擠擠的荷葉上,隨之綻放開來。朵朵荷花姿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張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了金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散發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來花蝶飛舞,嬉戲其間。在夏日嬌陽照射下,雖沒「接天蓮葉無窮碧」,但也是「映日荷花別樣紅」。兒時的我們破壞性較強,時常摘下一隻荷葉,或頂着頭上,或紮成古時官帽形狀戴着頭上遮蓋炎炎夏日,也經常采幾朵鮮艷荷花玩耍。那時還不懂得用瓶插,只是將花瓣扯下,剩下金黃色的花蕊,將花莖幹在手中來回搓,蓮須隨着旋轉而散開發出陣陣清香。

記憶最深的還數蘆葉和荷葉,每逢端午,各家各戶都要吃棕子,棕葉就用蘆葉,內餡是白糯米,不加花生紅棗豆類,純粹突出蘆葉和糯米的清香。荷葉饅頭又是另一道美食,新麥子收穫後,要吃一餐搶新饅頭,就是將發酵好的麵團成形後放在荷葉上蒸成,這樣蒸出來的饅頭清香可口。那時還不懂得荷葉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之效,只覺得荷葉饅頭特別好吃。

最讓我們開心的是秋天,飽滿的蓮蓬和繁茂的菱角早已清香四溢。調皮的我們,頂着一片荷葉,找來一根竹杆綁上一把鐮刀,拔開荷葉,遠遠地將蓮蓬鈎下來,然後快樂享受蓮蓬之美味,正如古代詩人辛棄疾的「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意境。摘菱角相對來說簡單一點,慢慢翻開香菱的秧苗,在葉子的底部翻尋着一粒粒甜翠可口的香菱。當然,做這些時要防備被帶刺的荷杆和蘆葉掛傷臉和胳膊,也要防備水中螞蝗和水蛇的侵襲。

池塘的冬天是幽靜的,池塘里只剩枝枝殘荷在寒水中呈現出多姿的素描畫面。它們或相攜而立,或虬曲水面,或躬身水中,一陣寒風吹過,乾枯的荷葉發出輕柔的「沙沙」聲。這種幽靜在過年前的兩三天被打破,每年每到這個時候,父母都要張羅着叫哥哥們將池塘里的水車干,為的是讓過年時能夠有藕吃,說不定還有魚吃。

池塘的魚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由於湖區地勢較低,一般很少在池塘專門投放魚苗,最多也是平時捕捉來的小青魚、小草魚放到池塘里,說是養,還不如說是放生。因為一到梅雨時節,連綿的梅雨一下就是五六天、十來天甚至二三十天,且如澆如灌、如潑如注,猶如天堤潰決、銀河泛濫,到處汪洋一片,家家屋後的池塘也早已因嚴重漲漫而連成一體,泱泱蕩蕩、幾乎逼近牆根,池塘的魚大多是在梅雨時節結束、內澇漸漸退去時來不及跑走的魚。

池塘的水要抽乾可不是容易的事,那個時候老家還沒通電,沒有抽水用的潛水泵,要排乾池塘的水只有靠用人力水車,一拐一拐地將水車干,有時是用水桶一桶一桶往外排,要花費一、二天時間。隨着水面越來越小,塘底的魚越露越多,魚嘴嗷嗷向上,魚尾擠擠挨挨,大魚在跳躍着,小魚在亂竄着,有的則在泥巴上蹦躂着,這時我們既歡快,又興奮,顧不得三九天寒冷,捲起褲腿,脫下鞋襪,享受捉魚喜悅。所捉的魚大多是草魚和鯽魚,有時還會有黑魚、黃鱔、泥鰍和一些不知名的雜魚。

撿完魚後,清淤挖藕。藕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菜餚,買上幾斤豬大骨或豬排骨,放在蓮藕中一起燉,蓮藕吃在嘴裡粉粉的,濃濃香味讓人回味無窮。還有炒藕片、炒藕絲、做藕夾和鹵藕等,都是年飯桌上的一道好菜。

自打參加工作後,很少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喜歡站在池塘邊上靜賞池塘。如今的池塘形態雖然保存完好,但周邊雜草叢生,塘埂上的樹木已不復存在,塘淤了,水淺了,浮萍擠滿了水面,完全失去往日美麗的「容顏」。儘管如此,圓圓的荷葉、連片的紅菱、飄逸的水草、點點的野花等等與之相關的孩童趣事還是常在我腦中浮現...... 

老家的池塘,歡樂的童年,我心中永遠最美的記憶[1]

作者簡介

林珍啟,湖北省漢川市人,生於1958年6月,大專學歷,副主任醫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