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動機高尚,夠用嗎?(張玉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僅僅動機高尚,夠用嗎?》是中國當代作家張玉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僅僅動機高尚,夠用嗎?
A
有個古代故事:李逵被招安後當了縣官,一日閒坐無事,便命令差役甲乙假扮原告被告前來打官司。甲乙從命,乃扮做打人者與被打者來到公堂,不料李逵聽了怒火萬丈,立刻高聲判道:「打人者敢於動手,英雄也,本官判你無罪!挨打者不懂還手,活該!給我拉出去示眾!」
細想這李逵也真夠可愛的,他毫不猶豫地將挨打者示眾,顯然是要教他學會反抗,其動機不可不謂高尚。但細想又挺好笑,英雄一時興起,居然以感情代替了政策,豈不是全無法制觀念?
於是很想提一個問題:僅僅有高尚的動機,夠用嗎?
答案是,遠不夠用。
正如那個叫做「美麗」的錯誤,出錯者的動機的確「高尚」,但後果卻十分「可怕」。怎麼可怕的?請聽一個外國的小故事:獵人捕獲了一隻小熊,小心翼翼地把它養大了,小熊長大後,也的確對主人忠誠無比。一天,獵人睡着了,恰好有隻蒼蠅飛來落在了主人的臉上,熊發現後,大怒,立即揮起熊掌狠狠地拍去,於是,正因為這「氣壯山河」的一掌,蒼蠅被拍扁了,獵人的臉也被拍扁了!試想:不幸的獵人之所以一命嗚呼,不正是因為熊犯了一個極美麗的錯誤嗎?
即,熊的動機的確高尚,但後果卻的確可怕。
B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讓我們再細品一件真實的事。
這就是,飛蛾的幼蟲是在繭中度過的,長大後就會破繭而出,且剛破繭就能自由地飛,還飛得輕靈,自如,仿佛一下就摸到了藍天與白雲。但,破繭的過程卻十分痛苦,為了破繭而出,幼蟲必須竭盡全力才能從繭的「羈絆」中突圍。於是好心人就猜,既然飛蛾破繭如此艱難,那就幫它一把,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開那繭,好心人天真地以為,只要這麼一幫,就能給飛蛾一個全新的生命。
可是事實正好相反,也正是這「美麗的」一幫,活活地斷送了飛蛾的一生!
請聽昆蟲學家的解釋:飛蛾破繭看似痛苦,但只有經過這個艱難的破繭過程,才會因擠壓而使血液順利地流至翅膀的每一處,使翅膀變得堅強有力,反之,一但「幫」它破繭,它也就因此錯過了這個關鍵的時刻:既然雙翼因沒有擠壓不能充血,不具備飛翔的功能,它的翅膀也就終於成了「名義上的翅膀」――如此破繭而出的蛾再也飛不起來,從此成了「真正的殘廢」。
如此看來,美好的動機與美好的效果並不相等,當人們有了美好的動機時,只要操作不當或調研不准,仍然可以導致可怕的後果。換言之,萌生美好的動機並不困難,一廂情願足矣,但要想確保效果甜美,還必須進行更深一步的極細心的論證,包括:從哪裡做起?從何處入手?該注意些什麼?該防範些什麼?只有每一步都考慮周全了,才能做到一步一個閃光的腳印,一步一朵勝利的鮮花,一步一首成功的凱歌,直到最後的全勝。
既然如此,讓教訓擦亮我們的雙眼吧!
作者簡介
張玉庭,執教於高校中文系《讀者》雜誌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