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枝一葉師恩情.憶崔斌洲老師(文方清)

一枝一葉師恩情.憶崔斌洲老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枝一葉師恩情.憶崔斌洲老師》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一枝一葉師恩情.憶崔斌洲老師

「師也,傳道授業解惑也!」。每個人在求學探知過程中,總離不開良師益友循循善誘的智慧啟迪和至真至誠的敦敦教導。崔教授就是這麼一位,至今值得我懷念與尊敬的恩師。

崔教授,是我上軍校時的軍械學老師。研究方向為武警部隊非殺傷性武器,在該學術領域和創新研究成果方面,頗有建樹!

與崔教授相識相知,源於自己一個小小的創意發明。

1997年8月,在部隊領導鼎力支持幫助下,我有幸到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的武警技術學院(武警工程大學的前身)學習。對來自不易的學習機會,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備加珍惜,珍惜在校的每一寸光陰,全面加強學習、全面鍛煉自己,力爭成為一名德才兼備、學養有素的現代警官。

正是本着上述目的,大二上學期,為了儘快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本人的素質能力。在學習裝備學有關專業知識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把電警棍的原理移植到匕首上,設計製作電擊匕首。

所學專業是車輛管理,突然冒出軍械專業的想法,在別人看來有點「不務正業」,甚至另類。當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想法告訴學員隊劉春傑政委(陝西高陵區人)時,他不假思索全力支持,告訴我先行先試,如有困難儘管找他。

想法歸想法,如果變成現實,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手到擒來。帶着想法,利用周末請假到鼓樓大街旁的保安用品市場了解電子元件、直流變壓器等配件的性能與種類,率先摸索電擊裝置的基本情況。通過幾次摸底調查學習,對電子電擊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產生了濃厚興趣,越發越期望早日能夠試製成功。

當年寒假回老家,請鄒城市物質生產資料回收公司趙穎總經理幫忙,把匕首刀體先試製出來。他帶我找了一個在兗礦集團從事礦業機械設計製造的朋友,看了看圖紙說,圖紙設計需要完善,另外在僅為1.5毫米厚度的刀身中間鑽一個直徑0.5毫米、長度12厘米的圓孔,憑他們現有技術無法完成。不過可以在刀身兩側銑出兩個凹槽,將電擊線「隱藏」在一側凹槽內,布設到匕首頂端。雖與設計有出入,總比「無形」有成效。

寒假後返校,將「半成品」拿給劉政委和范召定隊長(陝西周至縣人)、趙六平區隊長(西安長安區人)審閱。他們看了以後,感覺創新點新穎,一時拿不准具體修改意見。於是,劉政委介紹我先找了學院一位老教授,聽聽權威專家的意見。老教授熱情接待了我,戴着老花鏡看了看「半成品」,開始詳細介紹他的研究成果,對「半成品」一字不提!

茫然失措,回到學員隊,把老專家見面的情況給劉政委作了匯報。他哈哈一笑,好事多磨,別泄氣!大約三天後的下午第三節自習課,劉政委告訴我:「我又給你找了一位咱系的軍械學教授,他是工農兵出身,人很謙虛和善……,現在帶你拜訪一下!」。說完,兩個人談笑着走到系軍械教研室,輕輕敲門兩下,從室內傳來一位男中年「請進」的聲音。

推門而入,一位滿臉笑容、略帶西安口音普通話,雙肩佩戴文職警銜的中年男子站起來,給我們握手。劉政委忙介紹:「小文,這是崔教授,崔教授研究的電擊手套、拋射式攀登器等非殺傷性武器,獲得武警部隊好多獎項呢!。出於禮節、更出於敬重,立刻敬禮致意。他微笑着:「小伙子,別客氣!你們政委把你的情況都給我說了,這是好事。作為一名在校學員積極參與設計製作,本身就利於把所學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吸收。我全力支持你,有什麼問題儘管來找我!」。一席質樸的話語如一股暖流電擊着我,感激之情不由從心底油然升騰!

按照約定時間,在一個下午自習課,揣着「半成品」輕叩崔教授辦公室的門。崔教授觀察了良久,以他淵博的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提出多條合理化建議,並不厭其煩解答我這個「門外漢」的問知,瞬間困擾多日的疑惑茅塞頓開、思路明晰。崔教授點出問題,沒有立即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啟發我如何去做,恰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受益匪淺!

耳畔迴響着崔教授指點的迷津,腦海思考着修改的點位,一個又一個新創意徐徐而來!

實戰實用是每一件作戰物質器材必須要考慮的首要因素,電擊線外露極易發生短路,外掛多用途改錐連接護手上端應牢固結實、照明裝置必須保證防護到位,刀身不易過長,電擊瞬間電壓以2.5萬伏至3.0萬伏為心臟承受值,……。小小匕首,「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點位,萬不可麻痹大意,思慮周詳為佳!

經過崔教授悉心指導,小小創意終於有了模樣。學員隊上報系裡,系推薦到學院,出乎意料,被學院破例在總部來院檢查指導科研成果匯報會上得以展示,受到與會領導的鼓勵與讚許!事後,劉政委從科研處把總部領導指導的照片給我洗了幾張,保存至今。

誠然,作為一件科研產品,它確實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藝術造型、外觀形體等。意見較為集中有兩處,一是刀身厚度1.5毫米打一個直徑0.5毫米的孔,用於布設電極導線;一個是在刀護手頂端打一個六方體的柱孔,用於插嵌多用途改錐錐頭連接杆。難就難在鑽兩個孔難度非常大,尤其是在厚度僅1.5毫米的刀身中間鑽一個直徑0.5毫米、長12厘米的圓柱孔。問詢了幾家製造廠,都搖頭說從來沒幹過如此高難度的活,一時卡了殼。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劉政委與軍械教研室趙曉青老師(山東曹縣人)聊天談起此事,趙老師忽然想起有個朋友在大慶路一家軍工企業工作。急忙電話聯繫,朋友爽快答應。幾天後,將用最新激光打孔技術鑽孔的刀架拿回學院,系領導和老師對此感到新奇,紛紛稱讚!

此時,設計製作集電擊、照明與改錐一體的多用途多功能電擊匕首,終於成型!無論院系、學員隊領導及精心指導幫助的老師,還是我本人高興之情無法言表!畢竟這是多年來,在校學員參與科研創新的一個研究成果。

1999年10月,為鼓勵更多在校學員參與科研創新,院系、學員隊領導和崔教授本人鼓勵我,申報武警部隊科學技術貢獻獎。對於獎項,我不敢想也不去想,自己製作的小成果與學校老師們及擁有博士、碩士專業人才製作的成果無法相提並論,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水準。

劉政委和賀百全隊長(陝西銅川市人)、趙六平區隊長找我談話,讓我放下心理包袱。崔教授語重心長鼓勵我:「重在參與,通過申報可以了解掌握申請流程與方式方法,所以申報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即使不成功,也為下一次成功打基礎。何況任何人第一次搞科研也不會做得盡善盡美,關鍵是你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勇於嘗試、敢於嘗試,本身就是創新,……」。後來,系政委趙國真大校(河北滄州人)把我叫到辦公室,鼓勵我不要有什麼顧慮,大膽去做、全力支持!之後,學院科研處郭婕處長(山東萊州人)幫我申請了5000元科研經費,英語教研室張鳳先老師(河南滎陽縣人)幫我翻譯了有關專業術語。

領導的支持和老師的殷切希望,令我鼓起勇氣,集中心思準備各項申報材料。申報程序嚴謹規範,專業術語、技術參數要求精準,不會不懂的地方,每次求教崔教授都是認真悉心傳授。在專家評審這一關,崔教授親自帶領趙陝冬老師(西安市人)到每一位專家那裡認真推介、詳細講解,五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一次性通過書面評審,為成果報請奠定了堅實基礎。後被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以技術創新三等獎,上報武警總部審批。

2000年7月14日,滿懷喜悅回到闊別三年的老部隊任職。不幸家父因病去世,加上基層工作「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及通訊不便等原因,暫時忘卻科研成果申報一事。

2001年4月,收到學院科研處來信,內有榮獲武警部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的獲獎證書和獎金領取通知,手捧飽含領導、老師期望與諄諄教誨的紅色證書,感激、感恩之情無法言表!

當年11月份,崔教授來總部出差,在總部北側一家飯店敘談往事,才知道畢業後所交資料需要完善,而我已畢業回京,是崔教授帶領教研室趙陝冬等幾位老師,幫忙重新梳理完善的。當時,如果崔教授找我,完全可以通過學員隊查找到我的聯繫方式,他考慮到剛畢業,各項工作千頭萬緒,為了讓我安心工作,一切代勞了!這次見面,他勉勵我,工作之餘千萬別忘了溫習功課,爭取回校讀研究生,並答應如果考研給我專業專題輔導。看着慈祥的老師,聽着感人肺腑的話語,無言以對,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2002年春季,崔教授到總部審定教材,住在原總部車管所招待所。那天下午去看他,他剛剛中午休息起床不久,見到我依然微笑着、滿含親切,因會務安排緊湊,簡單聊了聊,就與同屋的老師一起開會去了。

再次見到崔教授是2005年12月中旬,我隨中隊到大興北臧村原總部後勤基地參加農副業生產。他打來電話告訴我,已患重症,可否幫助在原武警總部醫院住院治療。聽着他急促的聲音,感到情況不妙,連忙拜託原基地王國明副主任幫忙。協調之時,他和阿姨從西安來京,到西客站見到他,比往日消瘦了許多。

2006年春節前,到醫院看望崔教授。精神頭很好,可病情不容樂觀,他的雙眼眼窩明顯深陷。談起病情,他十分樂觀,也知道治療情況,告訴我2003年「非典」做的直腸癌手術,由於當時因疫情住院相當困難,能夠及時治療已屬不易!沒想到2005年3月病情復發,癌細胞轉移,雖在幾家醫院治療不見好轉,才來京治療!

春節後,崔教授讓阿姨給我打電話,說準備回去了!聽到回去的消息,又驚又喜,莫非病情好轉?還是……,趕緊請假趕到醫院。

崔教授精神依然矍鑠,但早已瘦的皮包骨頭。阿姨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告訴我崔老師想家了。眼見情形,讓我隱隱約約有一種不祥之感,乘機說:「老師,我聽了您多年的教誨,咱們倆連一張合影都沒有,今天能不能拍張合影?」,「當然可以!」他爽快的答應。老師連病號服也沒換,開心的與我合影。分手時,送我到門口,握着我的手:「歡迎你方便時候回學院看一看,到時我好好的陪你喝幾杯?……」。看着病入膏肓的老師,強裝笑顏,連連點頭。

剛轉身走到電梯口,他突然叫住我,轉眼望見他還站在病房門口,「別忘了業餘時間多讀書……」,「謝謝老師!」,說完快速鑽進電梯,不爭氣的眼淚從眼角奪眶而出,感情的大門一瀉千里!

崔教授回家不到兩個月不幸駕鶴西去,這是我在寫這篇文章從他女兒那裡得知的!老師離世時,我剛剛戀戀不捨,離開培養我、厚愛我、助我實現大學夢想的部隊。半年後,脫下軍裝轉業。

時至今日,崔教授遠遊天國近14個年頭,我也轉業13個年頭。固然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再次入學深造,工作也豪無建樹,但工作之餘努力讀書的教誨一直牢記,一直堅持!他的音容笑貌也時時湧現,沒齒難忘!

在今年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寫下這篇拙文,寄託哀思,重溫他短暫而又辛勞拼搏的人生歷程:崔斌洲,陝西戶縣人,1951年7月11日出生,2006年5月21日離世,享年55周歲。1969年參軍,1974年畢業於原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任教於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1988年調到西安武警技術學院工作,先後研製了系列槍用電擊器(1993年)、拋射式攀登器(1999年)、WJ99—1W型白色發煙彈(2000年)等十幾項科研成果,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參與編寫《武警裝備學》等教材十幾種,為武警部隊軍械專業教學和科研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點燃一束木香,讓裊裊升起的一圈一圈青煙穿越時空,飄遊極樂世界,伴隨老師飲瓊漿、品珍饈,幸福安康!

雙手合十,默默祈禱,祝福慈祥善良的老師在美麗的天國,處處吮吸沁人心扉的花香!天天徜徉寰宇的瑰麗景象![1]

作者簡介

文方清,筆名青松,山東微山縣人,現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委辦局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