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人合一」的洛河記憶(劉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人合一」的洛河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天人合一」的洛河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劉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天人合一」的洛河記憶

——讀柏峰的《千水萬壑走洛河》

柏峰先生所創作的《千水萬壑走洛河》一書,採取文化地理學的考察方式,以洛河為脈絡,穿行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為讀者娓娓道來發生在洛河流域的人和事,喚醒了河邊生活的「人」對洛河的綜合記憶。洛河在「人」的述說中逐漸鮮活起來,擁有了「人」的記憶,「人」與「河」生態地共融於歷史文化的發展之中。有別於傳統的地域考察,本書的作家以人文眼光切入敘述,在記錄中體現文化學者對特殊地理對象的歷史關懷,使得作家筆下的洛河既有詳實的材料支撐,又有豐富的藝術聯想。通讀全文,真實的洛河與藝術的洛河自然融合,生態地存在於書中所呈現的具體空間之中。

洛河在地理學意義上,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是勾連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兩大地理單元的河流,形成於自然,屬於「天地」存在。逐水而居的人類在洛河流域留下的一系列生活痕跡構成人類生活變化的生動例證,洛河「天地」與洛河之「人」和諧生息,共同熔煉出「天人合一」的廣闊圖景。洛河在「天人合一」傳統精神中突破了地理概念,形成了頗具風土民情的地域審美場,作家柏峰立足「走」洛河的沿途所見,為讀者還原洛河周圍的「天人」感應場,在「天人合一」中「感知」洛河「人」對洛河「天地」的精神寄託與共生共息的洛河記憶。

洛河這條水系歷史久遠,洛河所凝聚的「天人合一」文化元素也更為豐富,使得洛河成為一條「有故事」的河流,人類記憶中洛河「故事」的探訪具有充分的意義與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構成柏峰先生創作這本書的出發點。發現「洛河」的最佳途徑就是發現講述「洛河故事」的正確方式,「人」與「天地」在歷史中走向統一,對於洛河的「天地」理解莫過於對洛河流域生活的「人」的體認。在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召喚下,全書採取歷時發展的時間軸梳理了從古至今的「洛河人」。

柏峰先生站在當代視角審視他面前的洛河,尋找屬於洛河的記憶,在作家面前洛河記憶集中表現不同洛河「天地」的裂變重組,歷史、自然、文化等「天地」在作家「人」的感知中構成全書的兩大體系:歷時性與共時性。本書第一章(源頭)——第二章(遠古)——第三章(悠久歷史)——第九章(近代)——第十章(現代)——第十二章(當代)傾向於歷時記錄線索。作家在線性記錄基礎上,暫時止步於歷史中濃墨重彩的時刻,放大洛河記憶中部分細節,形成共時性體系。本書第五章(長城)——第六章(關學)——第七章(杜甫)——第八章(屈復)——第十一章(皇陵)注重對洛河流域人文記憶在遺蹟(長城與皇陵)、思想(關學發展)及詩歌(杜甫與屈復)三個板塊的展開。更為可貴的是,作家在尋找洛河記憶的過程中,突破漢族中心論的限制,在第四章專門寫到漢族與異族在洛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洛河不再簡單屬於「家鄉」,而是多民族共同的記憶,開闊的胸襟可見一般。

歷時性的時間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洛河記憶線索,共時性的空間則勾勒了洛河「天地」的發展面貌。二者形成作家記錄洛河的科學坐標,將「人」對洛河的遙想準確地定位於洛河「天地」的滋養之中。為了加強本書的連貫性,作家有意識地在單元敘事中完成歷時與共時的嵌套,以當代現實「所見」引發對「所想」記憶的回顧。作家看見了現實世界的真實存在的「洛河」,而講述的卻是飽含着歷時筆墨的「洛河故事」,在「洛河」的當下中探索「洛河」的曾經。這樣的講述方式將現實「遊歷」有機地聯繫到歷時的人文集合,既可以打開歷時的縱深感,又可以加強現實的體驗感。

作家在「走洛河」的過程中,將筆墨揮灑在全書十二章的書寫當中,但仔細品讀,覺得這部書有這樣幾個藝術特色:

第一,全書首尾呼應。全書的第一章(從遠古走來的洛河)儘管描述的是洛河的源頭,但是書寫視角卻定位於當下,採取了當代「人」對「洛河」源頭考證的方式行文,在當代語境回答「洛河從哪裡來?」的問題,側重在地理學角度講述洛河的起源。全書的第十二章(洛河流域的植被與特色)則是對洛河當代發展的現實概覽,着重表現洛河在「人」的作用下出現當代發展的新「天地」,同樣立足當代語境,回答了「洛河將到哪裡去?」的問題,突出洛河流域的地理分析。開頭與結尾在學科歸屬與講述方式上保持着高度統一,構成了全書首尾呼應的記錄閉環。首章拋出「從哪裡來?」引發讀者對洛河歷時追溯的興趣,終章提出「到哪裡去?」引導讀者發展光明的未來。這樣的安排給予讀者極大的閱讀滿足感,形成較為「舒適」的心理體驗。從時間線索的安排上來看,首尾的設計也將洛河記憶的過去與未來緊緊地連結在本書的講述之中。

第二:引證考古發現。該部分主要由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十一章內容組成。按照時間線索,對於洛河流域的歷史考古呈現出由虛入實、逐漸清晰的發展變化過程。隨着時間的推進,洛河上所生活的「人」從傳說中走來,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留下了諸多遺蹟,也見證了文化的發展融合。

第三:豐滿的人物誌。本書的第六章至第十章構成了「走洛河」的第三單元。第二單元考古發現的人類社會群像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提煉出了典型的代表性人物,第三單元的焦點就對準了這些歷史中的典型「人」物。這些「人」物曾經與洛河「流域」發生了交集,在各個領域做出了貢獻,最後將自身的經歷融入洛河「天地」,變化為「洛河記憶」的一部分。今天的「人」對於「洛河」的記憶不僅有對洛河流域的印象,也包含着對這些「洛河人」的深刻紀念。

沒有「人」的存在,洛河縱有「千水萬壑」,也只能是被動的對象存在,當有「人」在洛河「走」上一遭,這些「千水萬壑」點染上了生命的動力,不斷與「人」發生聯繫,地理中的洛河走進了人文世界,沉澱為宏偉而又細膩的洛河記憶。作家柏峰在書中完成了「天人合一」式的「走洛河」,而屬於我們自己的「走洛河」也許剛剛開始……[1]

作者簡介

劉鑫,渭南師範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文藝美學博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