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85团,向你致敬(蒋建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85团,向你致敬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185团,向你致敬》中国当代作家蒋建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185团,向你致敬

185团位于新疆西北边陲,阿尔泰山西南端的中哈国境线上,漫长的边境线长达86000米,大漠戈壁,茫茫沙丘,它地处祖国版图的最西北,是名副其实的“西北边境第一团”。这次边疆之行,我们走进了新疆,走进了185团。

五月的春天,清风和煦,春光融融。

经过近5个小时的漫长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了乌鲁木齐的地窝堡机场。

第二天,我们从乌鲁木齐一路风尘,来到了阿勒泰地区。办好了边境通行证,便向农10师的第185团进发。

汽车行驶在哈巴河县的公路上。通过车窗,看见一道道的铁丝网竖立在公路河边的一侧。这就是国境线吗?内陆的我们感到新鲜而陌生。铁丝网的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那边静悄悄的,没见人影。我方境内,有三五成群身着迷彩服,扛着国旗的兵团卫士穿梭在边境线上,不时地来回巡逻,给人一种戒备森严的紧张感觉。

“大家注意啦,我们马上就要经过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了”。

导游小刘话音刚落,一座屹立在白杨树中的嘹望哨塔便闪进了我们的眼帘。这是185团马军武夫妻30多年戍边守疆的哨所。当年,这里人迹罕至,只有边境河流阿拉克别克河在静静地流淌。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春天界河发洪水,夏天蚊虫咬死狗,秋天沙尘满天飞,冬天冰雪冻死羊。当年19岁的马军武,住在土坯房的哨所里,冬天啃着干馍,咽着雪水;夏天抹着柴油,驱赶蚊虫。每天沿着界河坚持巡逻,实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庄严承诺。

在抗洪守土纪念碑前,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三十多年前,汹涌的河水吞噬着我们国土家园的悲壮一幕。1988年的4月下旬,中哈边境阿拉克别克界河,随着春季气温的上升,上涨的河水裹挟着浮冰,就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汹涌而来。洪水迅速冲毁了桑德克龙口,瞬间,185团大片土地被淹,房屋倒塌,公路桥梁被毁。根据国际惯例,两国之间以界河的中心线为边境线,这次洪灾向地势低洼的中方一侧改道,势必导致数十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丢失。怎么办?难道让祖国的领土拱手让人?关键时刻,英雄的185团全团动员,不分男女,无论长幼,大家齐心协力上阵抢险。经过16昼夜的艰苦奋战,牺牲了三位兵团人的生命,终于迫使洪水重返故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国土……

马军武和妻子当年亲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国土保卫战。从此以后,他就像一枚钢钉,牢牢地铆在了边境线上,每天三次巡逻,雷打不动!30多年来,每天巡边21公里,磨坏了600多双胶鞋,行程累计30多万公里,可绕地球7周。

“一个哨所夫妻站,一段边关两人看。一份责任记心田,一段佳话留世间。”这是对马军武夫妻坚守责任,为国守疆的真实写照。

眼前的马军武,也由当年的小马变成了如今的老马。一身绿色的迷彩服,英姿飒爽,丝毫不减当年的风采。个头虽然不高,但很敦实,特别是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仿佛一刻不停地在盯着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

走近185团一连的纪念馆门前,两块紫红色的长城形状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块刻有“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另一块刻有“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是兵团人何等的爱国情怀和英雄壮志!

一连距团部35公里,是驻守边境最西北端的一线连队,地处阿黑吐拜克,与哈萨克斯坦的铁列克镇隔河相望,鸡犬相闻。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国和“老大哥”的苏联关系恶化,边境局势瞬间紧张。当时5名军垦战士来到这里戍边维稳,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85团的一连。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最西北的边境。冬天,七八十厘米厚的大雪封山长达半年多;夏天,这里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蚊子多的能咬死一头猪。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兵团人一肩扛枪,一手扶犁。为了将荒滩变绿洲,改成良田,每天披星戴月,人拉肩扛。高强度的体力付出,吃的却是缺乏蔬菜的粗粮,久而久之,有人竟然发现自己得了夜盲症,眼睛变得像麻雀一样在黑暗中看不见东西。他们在短暂的伤感后,就把每顿饭仅有的一点点蔬菜,让给班里年龄最小的战士吃,以保证一个班有一双好眼睛。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和牺牲呀!

连史馆、地窝子、军垦人旧居、眼睛山在这里无声地述说着峥嵘岁月中的赤诚过往。

四十多年来,已经有500多位为了边疆奉献了一生的兵团人长眠在185团荒凉的边境线上,他们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这里你能真正感受到185团人那种坚定的戍边情感和朴实的爱国情怀。

生活在内陆的我们,比一比,想一想,难道不幸福吗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185团戍边守疆,无私奉献,祖国和边疆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为了发展兵团经济,近年来,185团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开展边疆旅游。政府优先给他们颁发国家5A级景区的牌匾,每年组织大批的内陆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景区主要有白沙湖、眼睛山、鸣沙山、白桦林、额尔齐斯河等天然景观;更有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抗洪守土纪念碑、西北之北纪念碑等红色景点。

北沙湖景区是被沙丘环绕的一汪清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漠之中。在这里你会觉得,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湖水是那么的清!十公顷的湖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平静地闪着光亮。奇怪的是无论春夏秋冬,白沙湖的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而远处的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夹杂着湖边的绿色混生林,层层叠叠,交相辉映,让你惊叹:这简直就是大自然中的精美盆景!据史书记载,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铁骑大举西征,长途漫漫,翻山越岭。次年到达额尔齐斯河,然后一路向北,到此安营扎寨,停歇饮马,故此,这里还留有成吉思汗的饮马池呢。

在白沙湖景区的栈道上,我们遇见了一位兵团大哥,他方正的脸形,黑黑的皮肤,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西北汉子的豪爽和质朴。一聊竟然还是江苏的老乡呢!他说祖籍是淮安,是兵团的第二代,从小就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当我问:这里的环境这么艰苦,想离开吗?他憨憨地笑了笑说:已经习惯了,边疆总得有人守吧!

白沙湖的不远处,就是“眼睛山”。其实它是一座沙山,只不过山坡上长有两处爬山松,抬眼望去,就像人的一对眼睛,所以兵团人戏称它为“眼睛山”。寓意它好像边防战士的眼睛,在紧紧地盯住界河对岸的一举一动。奇怪有趣的是,当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两簇圆形的爬山松,中间没有长枝叶,这双警惕的“眼睛”睁得很大,好像在紧紧地盯着对方。近年来,中哈友好相处,右边那棵爬山松中间长满了枝叶,变成了黑圈,远远望去就像打瞌睡,有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的感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杰作,是不是也寓含着某种丰富的含义?

再去“西北之北”的纪念碑看看吧!这是185团地标性的景观。高大的纪念碑上,刻着祖国的版图,版图西北的“雄鸡”尾尖上标注的一颗红点,正是185团的所在地。它地处祖国的最西北,所以185团的驻地又被称作“西北之北”。

挥动着鲜艳的国旗,在这里留个纪念吧!

“西北之北”是一座镌刻着祖国版图的纪念碑,但它更像一本无声的传记,是几代兵团人执着勇敢,戍边守疆的永恒见证!

岁月的长河已静静地流淌了半个世纪,英雄的185团人,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把青春和生命奉献在这里,新一代的兵团人,薪火相传,忠诚如故,依旧还在坚守着这片神圣的国土。

这里,是沿正西北方向距离祖国大地原点最远的地方,

这里,是三代垦荒戍边者生息了半个多世纪的家园,

这里,每一捧黄沙里,都埋藏着英雄的故事,

这里,每一个英雄的生命,都懂得执着的坚守。

告别了185团,我心潮涌动。对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任何华丽的词句似乎都苍白无力。说什么呢?千言万语一句话:

185团,向你致敬![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