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虎山秋海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虎山秋海棠

中文学名:龙虎山秋海棠

拉丁学名:Begonia umbraculifolia Y. Wan et B. N. Ch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侧膜胎座目

亚 目:山茶亚目

科:秋海棠科

属:秋海棠属

种:龙虎山秋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Y.Wan et B.N.Chang,1987

龙虎山秋海棠学名:Begonia umbraculifolia Y. Wan et B. N. Chang)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伸长,匍伏,扭曲长圆柱状,直径可达8毫米,叶盾形,均基生,叶片草质,两侧略不相等,轮廓近圆形或宽卵形,边缘有疏浅不等大三角形之细齿 或近全缘,齿尖带短芒,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掌状条脉,呈辐射状,托叶早落,卵形或椭圆形,花葶高可达30厘米,超出叶高度,花数朵,粉红色,均疏被长毛;苞片卵形,长圆形,先端圆钝,边有不明显浅疏齿,花被片宽卵形,花药倒卵长圆形,药隔顶端截形;子房卵状长圆形,10-11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广西。生于石灰岩石上、林下或山谷中,海拔170-500米。 [1]

龙虎山秋海棠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 草本。根状茎伸长,长圆柱状,匍伏 ,扭曲,直径5-8毫米,节处有残存的膜质的鳞片和多数细长纤维状根。叶盾形,均基生,具长柄;叶片草质,干时薄纸质,两侧略不相等,轮廓近圆形或宽卵形,长(6-)9-13厘米,宽6-1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尾状渐 尖,基部圆形,微偏斜,边缘有疏浅不等大三角形之细齿或近全缘,齿尖带短芒,有时不规则极浅裂或波状,上面深绿色,有短糙伏毛,幼时较密,下面淡绿色,被白色小斑点,沿脉被短硬毛,幼时密,老时减少,掌状5-6(-7)条脉,呈辐射状,在两面凸起,下面小脉形 成蛛丝状网脉;叶柄长(6-)14-40厘米,幼时密被倒生褐色长卷毛,逐渐减少,老时疏被长卷曲毛;托叶早落,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5厘米。

花葶高可达30厘米,超出叶高度,被极疏倒生长毛;花数朵,粉红色,呈二歧聚伞状,一回分枝长2-2.5厘米,二次分枝长约1厘米,均疏被长毛;苞片卵形,长圆形,长1.3-1.5厘米,宽约6-7毫米,先端圆钝,边有不明显浅疏齿,齿尖带芒,脱落;雄花:花梗长 1-1.5(-2 )厘米,被腺毛;花被片4,外轮2枚,宽卵形,长1.6-1.9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圆,基部近圆形,外面在下部散生长毛,内面二枚,窄小,椭圆形,长7-8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圆钝;雄蕊多数,花丝长约1.3厘米,花药倒卵长圆形,长1.2-2厘米,药 隔顶端截形;雌花:花梗较长,长可达4厘米,有腺毛;花被片3,外轮2枚近圆形或宽卵形,长1.5-1.8厘米,宽1.6-2厘米,先端圆,基部亦圆,内轮1片椭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1.5-2毫米;子房卵状长圆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8毫米,疏被长毛,1室,具3侧膜胎座, 每胎座2裂片,具不 等3翅;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呈半月形,扭曲,被刺状乳突。成熟果未见。花期10-11月。

龙虎山秋海棠生长环境

生于石灰岩石上、林下或山谷中,海拔170-500米。生长适温为19-24℃,冬季温度不低于10℃,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适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长,在强光下易造成叶片灼伤。排水好,腐叶土层的林下或岩石缝隙中,这对根部生长和发育极为有利。适合生长在pH值 6.5-7.5的中性土壤。

龙虎山秋海棠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西(隆安、大新)。模式标本采自隆安(龙虎山)

龙虎山秋海棠主要价值

花语:秋海棠又称相思草。中国人予以“相思”、“苦恋”因其又名“断肠花”,故又寓意“断肠”。这在陆游与唐婉、宝玉与黛玉的相恋过程中,秋海棠都成为相思、苦恋的见证。法国人则将秋海棠视为真挚的友谊。欧美花语组合认为秋海棠是亲切、诚恳的意思。 诗词: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临江仙》词作:“六月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明清两朝是秋海棠的风光年代,人们常将之栽种在屋后或院落的背阴处。因为秋海棠易于栽种,折断的茎直接插入土中,往往能够成活。大片栽种之后不用精心打理,也可在每年秋天照常开花。清人编纂的《广群芳谱》中称:“性好阴而恶日,一见日即瘁,喜净而恶 粪。”

革命志士秋瑾很是喜爱这种花,觉得自身的气质与秋海棠略同,还专门为之赋诗一首,既是咏花,又是言志:“栽值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龙虎山秋海棠病虫防治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 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

参考来源

  1. [1], ,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