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鼋(读音:[yuán] 学名:Pelochelys ),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被Theodore Edward Cantor在1864年发现并命名,故拉丁学名为Pelochelys cantorii,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2017年8月7日,福建泉州承天寺放生池内,出现一只巨鼋,体长约有1米多,宽有60多公分,头部粗细程度足有两个拳头的大小。 2017年8月8日,记者询问多位专家后初步判断"鳖王"可能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但这一说法很快就被否定。经国内多位两栖动物类方面专家鉴定,承天寺的"鳖王"实际为亚洲鳖。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cm,体重约50~100kg左右,最大的超过100kg。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像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可在水里和陆地生活,脊背隆起与龟类似,甲壳的边缘有肉裙。没有耳朵,全凭眼睛。雌型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在水中时,水面上有吐出的津液,是一种通过口器排泄体内废物的动物。

折叠编辑本段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元。《说文》大ꔀ也。《三苍解诂》似ꔀ而大。《尔雅翼》鼋,ꔀ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天地之初,介潭生先龙,先龙生元鼋,元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然则鼋介虫之元也,以龞为雌,鼋鸣则ꔀ应。《淮南子·说山训》烧鼋致ꔀ,此以其类求之。《埤雅》鼋亦思生,其脂得火,可燃铁。《左传·宣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又天鼋,次名。《周语》武王伐纣,星在天鼋。《注》星,辰星也。天鼋,次名。一曰䣥枵。○按云辰星是月在须女,伏天鼋之首也。《字汇》谓辰星次名,误。

又蜤蜴也。《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化为伭鼋,以入王后宫。《索隐曰》亦作蚖,蜤蜴也。

又《广韵》五丸切《集韵》五官切,$音岏。义同。

又《韵补》叶虞云切,音輑。苏轼《季氏潜珍阁铭》因石阜以庭宇,跨飮江之鳌鼋,岌飞檐与铁柱,插淸江之奫沦。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

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进行休眠。

鼋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 5% 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 11 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 4 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 3~5% 左右。它还有较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 10~20 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5~9月为繁殖期。雌性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多达100 枚,卵圆形,圆形,具有白色钙质卵壳,直径约40mm,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它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大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达到1.5kg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冬眠期,大约长到体重为15kg左右时达到性成熟。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于缅甸、马来半岛、孟加拉、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群岛、新内几亚岛;中国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等省区。

在历史上,鼋的分布极广,从南起海南岛、北至黄河沿岸的广大地区,鼋呈片状分布其间。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鼋的种群数量日趋锐减,仅在浙江的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地有少量发现,其他地区基本灭绝,估计全国鼋的总数在200只以下。

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江,从西北向东南横贯青田县全境,曾有"大鼋之乡"的美誉,然而根据青田水利部门的调查,早在2000年之前,这里的鼋就已仅存约80只,而这已经属于国内较为集中的鼋种群。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鼋的濒危处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89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2000年,青田县鹤城镇湖边村段的瓯江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60多公顷。保护区的管理条例规定,区内禁止建设任何建筑,不允许有人类生产活动,禁止污染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