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门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门乡位于清水县北部,东依新城乡,南接永清镇,西连松树乡白驼镇,北邻张家川县。黄门,因原九台山青龙寺第一座山为黄色而得名。全乡辖13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3209户,总人口16023人。

地处省道305张清公路沿线,距县城25公里,海拔1500米,后川河由张川入境,流经黄门乡17公里,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9.5℃-10℃,无霜期130天。共有耕地面积54825亩,人均3.42亩。总面积97平方公里,2007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696元。古迹有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设冶坊县城(今黄门乡王店)遗址一处。

2015年11月,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镇的批复》(甘民发〔2015〕113号)精神,经清水县政府研究,撤销黄门乡,改设黄门镇,镇政府驻地及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不变。[1]

地理位置

黄门乡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近年来,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大棚蔬菜、芦笋、甜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乡政府办公楼、文化中心、计生服务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汽车站、派出所、中心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等办公、业务大楼相继建成。建成台子、王店、下成、元川5座桥梁横跨后川河岸,建成占地28亩全县乡镇级最大的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广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清水县旭升建材厂、王店砖厂、陈王砖厂、正茂建材厂、润民恒顺养殖场5家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被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评为"全国亿万农民体育活动先进乡";被省农牧厅、省体育局、甘肃省农民体育协会评为"全省元旦春节百万农民体育活动先进乡";被市委、市政府、天水军分区评为"双拥模范乡镇";被县委、乡政府评为"平安乡镇"、"文明单位"和"绿色单位",2007年马什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劳务输转先进村",2008年王店村被评为"文明村"。

农业发展

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黄门乡把旱作农业推广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2008年全乡共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8532亩,其中千亩示范点两处,下成、小河示范点1680亩;王店、杨李示范点1370亩;500亩示范点两处,马什、王硖各一处。

下成村千亩甜玉米

甜玉米,又称"水果玉米"、"蔬菜玉米"。甜玉米既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易于被消化吸收。常食甜玉米,还有利于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并可预防肠道疾病和癌症的发生,保健效果较好,被誉为"黄金食品"。

为了全面改善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目标,利用川地肥沃,后川河水资源丰富,依托张清公路的开通,2007年黄门乡政府与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下成村种植甜玉米1000亩,亩均纯收入达1100元,并聘请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甜玉米的积极性。2008年,扩大种植规模,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甜玉米1400亩,涉及农户410户2012人。由于采用新技术种植,亩均增产110公斤,可增收44元,与普通玉米相比亩均增收500元,人均增收340元,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的。

大棚蔬菜

黄门乡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塑料大棚蔬菜种植为切入点,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2008年又新建大棚360座(其中:元川150座、小河150座、王店60座),全乡共有塑料大棚650座,其中0.5亩的塑料大棚180座。种植的西瓜尤以皮薄、味纯甘甜而享誉县内外。

2000亩芦笋

芦笋,学名石刁柏,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芦笋幼茎鲜美芳香,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其所含的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对高血压、心率过速、疲劳症、水肿、排尿困难等病症有一定疗效,同时还有防癌抗癌作用。随着芦笋的药用价值不断被最新研究成果所证实。芦笋作为一种品味兼优、药食兼用的营养保健型蔬菜已成为当今国际市场上最畅销的蔬菜之一。芦笋对气候的适应性广,栽培容易,经济效益高,种一次可连续收益十五年,三年后,每亩年收入过3000元,是农村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黄门乡立足当地川水地肥沃的资源优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认真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乡政府与天水昌盛公司携手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2006年发展芦笋育苗50亩,2007年在台子、硖口两村大田栽植芦笋1000亩,2008年又种植1000亩,目前已规模发展到2000亩。

该芦笋基地的建设,是黄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也是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产业基地的延伸和拓展,在抓好示范的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区域,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的。

长谷村2500亩核桃

黄门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县农业产业"6431"工程,结合实际,通过调研论证,长谷村适宜核桃种植。为了抓好这项富民产业工作,面对劳力少、面积大的实际现状,我们着力强化工作措施,突出三个"早"字(早规划、早安排、早施工),确保三个"集中"(集中财力、集中劳力、集中时间),落实三个"严抓"(严抓督查、严抓进度、严抓质量)。

发扬"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实行领导包点、干部包组(户),林业技术指导责任制,并严格按照"规划放线打点、整地开挖丰产坑、回填秸秆粪土、蘸浆定植树苗、浇水培土铺膜、开辟营养通风带"的程序,共栽植核桃2500亩,由于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把工程质量,苗木成活率90%以上,为农民增收,促进乡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养殖业发展

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下成养猪小区由下成村村民投资200万元,建成一处占地10亩,厂房800平方米,计划养猪规模1000头的养殖场,乡政府大力扶持出资1万元,协调扶贫贴息贷款25万元,并将养殖场转变为养殖小区,由群众自己负责建设猪舍场房,农民购猪入住小区进行饲养,形成统一管理、统一消毒、统一购猪等模式。截至目前,该养猪小区有3户养殖户入住小区,养猪100头,2009年元月份可出栏。现计划继续扩大圈舍建设,发展养猪200头。

通村公路

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王店

2006年黄门乡王店村被中共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王店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新农村办、扶贫办的认真指导下,在黄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和《清水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和促进村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把新农村建设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相结合,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弘扬传统特色相结合,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相结合等方式,实现了"十个好",即产业发展好、村庄建设好、卫生环境好、村风民俗好、群众生活好、干群关系好、村务管理好、基层组织好、村民素质好、群众生产积极性好,农村面貌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省上提出的目标要求。在建设模式上王店村为旧村改造型。该村本着方便群众易于实施的目的,对村内的主巷道进行整修硬化、完善公益设施,院墙和住房以改建为主。村庄建设达到了"八通六有四化四无两配套"。

健身小广场

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

近年来,黄门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小康,全民要健康"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精神,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乡情,以"迎奥运"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了全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协调发展,取得了群众性体育工作的显著成绩。2004年被天水市体育局评为"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被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农民体育协会评为"全省元旦春节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乡政府征用土地28亩,拆迁农户5户,建成了清水县乡镇级最大的集300米跑道、篮球场、沙坑、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等功能设施比较齐全的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建成二层楼房8间的体育档案、乒乓球、象棋等活动室、硬化篮球场两个;建设和维修了各村篮球场、乒乓球台,购买篮球架等各类体育器材。2004年4月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全乡23个代表队59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007年5月又举办了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全乡18个代表队64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两届农运会都设立了男、女团体篮球、拔河、4×100米接力和个人乒乓球、中国象棋5个项目,重视男、女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

干部队伍

基层党建及各项社会事业

狠抓基层党建。黄门乡党委在基层党建方面,通过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乡党委2003年被市委评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台子村2003年被市委评为"先进村党支部",2005年被省委评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党支部"。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弘扬"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落实"以县为、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政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灾后重建

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特大地震致使黄门乡13个村受灾。灾情发生后,乡上及时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灾后生产和自救互助,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坚持统规统建和分散自建相结合,元川、下成、小河、台子、硖口、马什6村238户实行统规统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