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谏
 
出生 1403年
国籍 明代
别名 宇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
知名作品



黄谏(1403年一1465年),宇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兰州市区黄家园人,明代兰州的知名学者。年幼时就学于华林山桦林寺和西固黄家楼。博学多艺,工隶篆行楷,兼善画。生平好评品泉水。

人物简介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书的《平番县志》的《人物志》中记载,黄谏于明英宗正统正统六年(1441年)中举人,七年(壬戌,1442年)考中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按定制赐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之职,人称“黄探花”、“黄学士”。 1465年被诬陷,押往北京,卒于途中。黄谏死后,粤人立亭纪念。

“黄家园”

黄谏考中探花后,举家迁往兰州。在兰州中央广场东侧路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约一百米长的小巷,其北端路东为黄谏遗宅。该巷因探花黄谏及其后裔曾居于此而一直被称为“黄家园”。

才华横溢,工画善书,尤精篆隶

黄谏是明代陇山著名学者,他博涉经史,才华横溢,工画善书,尤精篆隶。 据说,翰林院墙上有“白菜图”,笔墨流畅,其上题跋者数百人,皆为翰林学士,异彩纷呈。一天,墙倒塌,众人惋惜不止,待墙砌成后,黄谏重绘白菜,一一仿写题跋,竟然出神入化,分毫不差。其书画造诣和过人的记忆力以及摹仿力使众人叹为观止。

“学士泉”-“不能洗耳,可以清心”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7年),因忠国公石亨下狱死,黄谏受牵连,后谪广州府判,发展当地文化,重视地方民俗。协同缮修永乐时郑和所修天后庙(天后,又称天妃、天上圣母,民间俗称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民情大悦,并亲撰《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 他发现广州的井水水质各处不同,珠江又离城较远,民众不便利用,于是抽空前往白云山和越秀山附近,详细考察各处井泉,并撰写了一篇《广州水记》,黄谏的这篇文章也成了后人考察明代广州井泉情况的珍贵资料。 黄谏最先来到越秀山下的九眼井,发现九眼井水清甜可口。登上越秀山,所经之处有达摩泉、鲍姑井、洗臼井,黄谏觉得它们的水质全都比不上九眼井。来到白云山南面飞鹅岭边的鸡爬井,发现这口未见​​记载的井水极为甘美,用它“烹茶味最美,至夜色且不变”,超越了越秀山九眼井、白云山卓锡泉等井泉,黄谏在鸡爬井旁竖立一块石碑,上题“学士泉”三字。黄谏还为鸡爬井写了一对联,称此水“不能洗耳,可以清心”。上联用的是隐士许由的典故,即许由恐利禄之言弄脏耳朵而用清水洗之。黄谏藉水为喻,将“洗耳”之典反其意而用之,表达自己不甘隐沦,愿尽其才治理国家的愿望。下联“可以清心”除说明饮用此井泉水烹茶,可使人心清气爽之外,还蕴含洁身自处、清廉待物的意思。此联短小工整,看似信手拈来,实属浑然天成。 经过黄谏亲自鉴定和推荐,广州人知道原来白云山鸡爬井水如此优质,名人学者纷纷遣人前往鸡爬井取水,用来烹茶,从此鸡爬井名气大增,人们也叫鸡爬井做“学士泉”。黄谏在《广州水记》里详细讲述了广州古井和名泉的情况,还把各处井泉比较一番,排出名次,它们是:鸡爬井第一,九龙泉、泰泉第二,蒲涧廉泉第三,悟性寺井第四,双井及施水庵井第五,小北门外的泉水第六,洗臼井第七,九眼井第八,居士泉第九,布政司里东厢房边的井第十。 由于黄谏亲手题写的“学士泉”石碑在“文革”时被毁,鸡爬井曾一度“失踪”。2001年,广州进行文物普查,终于在飞鹅岭边的政民路找到了鸡爬井。2002年7月,文物部门确定其即为“岭南第一泉”的所在地,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

著作

黄谏著作颇丰,著有《书经集解》、《诗经集解》、《从古正文》、《元仓子音释》、《兰县志》、《使南稿》、《兰坡集》 、《黄学士诗册》等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其描写徐达在安定(今定西)大败元将王保保的史诗《饶歌鼓吹》流传很广,是一首记叙明代兰州徐达与王宝宝定西之战的史诗。内有“伊昔战定西,王师气百倍,……势如山压卵,宵遁留空垒,兰州古金城,守将真雄伟”的诗句,音韵铿锵,气势磅礴,至今为人传诵。 而《游五泉山》诗中,“水结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的清幽境界;“共夸城外新兰若,自是人间小洞天”的美丽风光;"明朝再拟同游赏,竹里行厨引涧泉"的高情逸致;以及《游山寺》中“乱山横峙水回索,石洞深藏岁月更”的自然景色;“佛寺尚存金错落,宝珠常映日光明”的绚丽风物,体现了诗人满洒、旷达的才人韵趣。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他为庄浪卫连城藏传佛教寺院大通寺撰写了《敕赐大通寺记》,由连城四世土司、庄浪卫土官指挥使鲁鉴刻碑石立于该寺的鹰王殿中。他在此碑记中写道:“余谓庄浪乃古河西五郡之一,去京畿甚远,虽王化所渐被,而能明圣人之道者鲜,使不兴兹教以范围之,则强戾之心斯盛,乌能望其化于善哉!然善固人心所具之理,人皆有之,既不遵圣教以复其初,而是教之所以化人心以归于善,亦可尚也。”这充分表达了他期望故乡民众人心归善的赤子之情。 黄谏为了回报对故乡兰州的热爱,曾撰《金城关记》、《兰州卫哨马营堡记》等,文采飞扬,颇具书法功底;为了寄寓对兰州的思念,写诗《黄河赋》,追忆兰州历史。诗中写到:“噫嘻!浩浩乎廓矣哉!黄河之水邈兮,吾不知所从来。填兮若万骑之赴敌,倏兮若起蜇之雷。” [2]

外交

黄谏还是一名知名的外交家,曾出使安南(今越南),议定宾主礼仪,并出书十多种,谢绝馈赠,获得好评。

兰州进士黄谏与狐仙姐姐的故事

当年黄谏在华林寺读书,一天,来了相貌姿容俱佳的女子,和黄谏一见如故,两人结为姐弟。后来,姐姐每天给寒窗苦读的黄谏送饭。一次,黄谏生病,姐姐拿出一个红色药丸,让黄谏含一含,谁知黄谏却误将药丸吞入腹中。这样,不仅病好了,读书也大有收获。最后,高中探花。 黄谏考中探花后,返家,到华林寺一带寻访,谁知却在路上看到一只狐狸的尸体,看似腐烂多日,群蝇乱飞。他心中恶心,张口欲吐。将原先吞入腹中的药丸,吐到了狐狸身上。狐狸随即复活,一溜烟跑了。狐狸边跑边回头张望,眼神极似胡姓女子。后来,人们就将这个地方叫做姐姐沟。[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