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家(耿永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河人家》是中国当代作家耿永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黄河人家
一
那年深秋,我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文友去百里以外的黄河岸边采风。
沿途山山洼洼全是枣树,村庄都深藏在一片片枣林里。枣林下面是悬崖绝壁,令人头晕。
我对黄河是熟悉的。
我外婆家就在离我们村20里的黄河畔吴家渠村。
小时候,我常跟母亲去外婆家。
顺着一条深沟的羊肠小路一直朝东走,山高沟深,阴森森的。十几里深沟出来,爬上高山顶上的李家山村,视野才开阔了,明亮了。转过一个大弯就望到了黄河,望见河对岸的山西。一到福乐坪村,黄河就在眼皮底下。运气好时,能看到黄河浪涛里顺流而下的几只木船,看到搬船的艄工、拉船逆行的纤夫,还有腰里绑了两只葫芦在大河里游泳的人们——那情景、那气象,完全是另一个天地,让少年的我大开眼界,惊奇不已。
于是,我常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出神,想象着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望着对岸山西的农村发呆,在我心目中,黄河是神圣的,山西是令人向往的。
从此,黄河、木船、艄工、纤夫,山西的村庄,甘甜的大红枣,慈祥的外婆,给我留下美好记忆,为我的少年生活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印象最深的是正月里,我们这边响吹细打扭秧歌,唢呐声声;河对岸山西人却惊天动地擂大鼓,锣鼓阵阵。两岸百姓有一个共同的隆重仪式——拜谒黄河边的河神庙。黄河沿岸的人们叫黄河为“老爷河”,祈祷老爷河以神的慈悲,护佑众生。
那时,我们山后人喜爱河畔人家的大红枣,个大肉厚甘甜;河畔人则羡慕山后土质好,打粮多,不愁吃。沿黄河畔都是红胶泥地,石山戴土帽,长不出好庄稼。“花钱靠地皮,吃粮靠山西”。年轻女子们都想法嫁到山西柳林、中阳县一带去吃玉米圪梁,过好光景。外婆家生活也不好,我晚上常常饿的睡不着,外婆就偷偷从院子枣笆上抓一把红枣塞到我被窝。
后来,我对外婆家门前这条大河的来历有了深刻的理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大河,在上游河套地区是东西走向,流到这里急转为南北走向。它由鄂尔多斯高原奔腾而来,左带吕梁,右携陕北。年年岁岁,黄河巨浪依然,亘古不变。
我清楚地记得,1980年2月的一天晚上,去三交赶集的三爷满身泥水地逃了回来。原来他坐的小木船从三交返回界首时,因黄河冰凌太稠,木船沉没,遇难24人。三爷在冰河里被人救起,死里逃生,披了一件好心人给的烂棉袄连夜跑回来。
从此,我对河畔人家又多了几分同情和怜悯,对黄河多了几许恐惧和敬畏。
二
我们的车子在一个叫做前峁的村子向东一拐,从大山深处两个窄窄的人工隧道穿过,来到黄河畔界首古渡口。
眼前是一滩茂密的枣树林,窑洞和平房都掩映在枣林里,枣林平展展的,气势宏大,一个红枣的世界。沿黄公路从村中通过,一派枣乡风光立刻吸引了大家,同行的摄影家纷纷操起长枪短炮对准眼前美景......
界首是四个自然村的总称,北临吴堡县,南靠清涧县,西连绥德县。对岸是山西省中阳县和柳林县的三交镇,自古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每月初一、初五遇集,古渡口人来车往,群众经常去山西三交镇赶集。
这里自然景观瑰丽,人文历史深厚。既能观望黄河大峡谷,重温当年红军东征情景,又能参观“黄河母亲”巨峰和“闯王寨”景观,过河观瞻三交镇刘志丹牺牲的遗址,
黄河岸边曾上演了许多悲壮的故事。
我在资料上看到,1936年2月,红军东征要从离界首五里的沟口村渡口过黄河。
当时,上级给绥德县苏维埃主席李万春布置的任务是准备七十多石细粮(两万多市斤);打造8只过河的特用船;选调一二百名水手划船送红军过河。
李万春和黄河畔人民没敢怠慢,豁出性命完成任务——
在离黄河数里的王家山村拐沟里秘密造船。木匠、铁匠都是河畔上最好的匠人,昼夜奋战,按期完成任务。群众勒紧裤带给红军捐粮食。沟口、河底、吴家渠、福乐坪、界首以及周围三四十里的村子里,碾磨昼夜不停给红军加工米面做干粮;许多身强力壮的男人都成为水手训练搬船渡河。
正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渡河开始。
沟口村成了红军东征的桥头堡。
村里杀了十几头猪,慰问彭德怀将军率领的红一方面军。
咆哮的黄河挟着巨大的冰块汹涌而下,8只木船一字排开,向对岸冲去。先遣队员跃上岸,向敌人甩出一排手榴弹,打退巡逻的敌人。群众送红军过河整整七天七夜。当时民歌唱道:“正月二十八,红军结疙瘩。沟口过的河,坪上往上爬......”
红军东征时,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和红军高级将领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黄河人家里也走出了李万春、贺光华、李尚德等许多优秀人物。
黄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它将永远记载着勤劳、淳朴、善良的黄河儿女为革命做出的无私奉献…..
三
驱车来到界首渡口。
说是渡口,其实是一处较为平整的河滩。
这是一只机动铁船,一次可以载两辆小车和十几个人过河。大家上了船,朝黄河对岸渡去。
马达轰鸣,波涛澎湃,河面开阔,水流湍急,船行平稳。大家迎风而立,观赏黄河美景。
船靠岸后,眼前的三交镇河堤高筑,公路平坦,人来车往,建筑气派。三交是因地处柳林、石楼和陕西清涧三县而得名。大家又乘车向一个叫鏊子疙瘩山驶去。山路陡峭,车行艰难。上山后,一行人匆匆来到刘志丹纪念亭,凭吊陕北亲人刘志丹将军。
刘志丹殉难的这个山头,南北两面均为大山,西临黄河渡口。山顶长不过百米,宽不足30米,是一座红土小山,地势险要,树木繁茂,山下的三交镇和黄河景色尽收眼底。
1936年,刘志丹任红二十八军军长,挥师东征。
4月14日,他在此亲临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这位被誉为“共和国没有授衔的十大将帅”之一的杰出人物,是陕北的骄傲。毛泽东曾对贾拓夫说:古时候陕北出了李自成,当今又出了刘志丹,你们陕北果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
毛泽东给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同志开创和建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为了纪念刘志丹的丰功伟绩,党中央于同年6月决定将他的故乡——陕北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
四
我曾一直有个疑问:山西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陕北英雄?
这次所见所闻,让我感动。三交人民对刘志丹的无比爱戴是出乎我所料的。
据“刘志丹纪念亭简介”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山西人民就开始了纪念刘志丹的活动。
1958年10月,三交人民公社曾改称“志丹人民公社”,三交小学改称“志丹小学”。逢年过节,当地群众自发到鏊子疙瘩祭奠英烈。
新世纪以来,山上造林绿化,硬化上山公路,修建纪念亭,雕塑刘志丹汉白玉雕像,耗资数百万,并将三交小学少先队命名为“刘志丹中队”......
青山默默,黄河无语,每年都有大量游人来此瞻仰。这里已成为三交镇黄河三峡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一位游人写道:
“红歌一曲泪沾衣,
千古黄河日夜啼。
赤子丹心化润雨,
清明三月浪潮急。”
五
夕阳西下,苍山如黛。
从三交渡口返回界首,大家又观赏“黄河母亲”峰和“闯王寨”。
黄河母亲山峰酷似一位慈祥的母亲斜卧着凝神远望,眼鼻耳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天然而成,终年栉风沐雨,守望沿黄百姓,堪称“黄河第一人文奇观”。
闯王寨峰峦叠嶂,奇峰怪石,云霞缭绕。寨前石壁上有一遒劲有力的“闯”字。相传,李自成率军起义后,亲率小股部队转战秦晋沿黄一带,见黄河母亲峰右翼之高峰是一驻兵宝地,遂建此山寨。后渡黄河挥师北上,以三交为根据地,直捣明王朝,建立了大顺。
这两处自然景观,给黄河岸边增添了神奇色彩。
黄河两岸人民自古是一家。同饮一河水,共枕黄河涛,鱼水深情,互通有无。要不怎会在三千年前就有联姻,结为“秦晋之好”。 [1]
作者简介
耿永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