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文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文熙(1909-01-03~2001-01-01),男,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江苏吴江人,生于上海,卒于北京

黄文熙是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1929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 )土木工程系。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几个领域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成就及荣誉

结构工程方面成就杰出。1931—1933年,黄文熙在上海慎昌洋行建筑部任结构设计员,参加了几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一座17层刚架结构时,他创造了设计这种框架结构的“框架力矩直接分配法”,深得当时建筑部主任的赞赏。用这种方法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工作量也比克劳斯的力矩分配法少。其论文载于1934年10月1日出版的《工程》杂志第9卷第5号,这比其他学者就同一课题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早两个月。

1935年,他着手研究拱坝结构分析的新方法——格栅法,经多年的艰苦工作才告完成。此法是把拱坝(或壳体)当成由许多水平拱段和垂直梁段所组成的格栅,它们都刚性地连接在格栅的结点上。这种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实开目前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法的先河。与三向弹性理论、薄壳理论和试荷载法比较,它能考虑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求解,也可用于研究各向异性的板壳和对板壳的动力反应分析。反应这一成果的博士论文《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完成后,受到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极力赞誉。

新中国水利水电科研工作的开拓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熙除在一些大学水利专业任教外,还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负责这一国内成立最早、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的工作。他积极筹划,使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开创了泥沙、潮浪、结构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治黄、治淮、华东地区水电工程等试验研究任务,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研制了许多水工、土工试验仪器,编制了试验手册,培训试验技术人员,开设了三期水工试验学习班。上述工作使南京水利实验处成为当时全国规划最大、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为新中国早期的水利水电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56年以后,黄文熙就任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学术领导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水利科学院已拥有9个研究室、所及完整的技术后勤系统,具备了担任各种重大水利水电科研课题的能力,研制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疑难问题,这使其在国内外均居重要的地位。黄文熙本人也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许多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黄文熙不仅是一个在岩土力学和结构理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敏锐、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手。他参加了一大批闸、土石坝、混凝土坝及地基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他引进和推广了许多先进技术,如砂井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用反滤法和减压井防止渗透破坏,用补偿基础原理建造不用桩基的水闸,用就地浇筑混凝土防渗墙阻止砂砾地基的地下渗漏等。结合我国水中填土坝和水坠坝的大量兴建,他对坝体填土的特性、坝体孔隙水压力的估算及施工特点,从理论和试验上予以分析验证,丰富和推广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筑坝技术。他也积极参与了黄、淮、海和大西南、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工作。

主要论著

1 黄文熙.框架用骈坚量解析法.工程,1934,9(5).

2 黄文熙.水工建筑物土壤地基的沉降量与地基中的应力分布.工程,1942,(15)5.7 黄文熙主编.土的工程性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3 黄文熙.拱坝、壳体及平板的结构分析.水利学报,北京:水利出版社,1962,5(5).

4黄文熙.水工建设中的结构力学与岩石力学问题.黄文熙论文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5黄文熙.土坝弹塑性应力分析简捷法.岩土工程学报,1989,11 (6):1~8.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1949年,从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 .科学网[引用日期20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