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志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志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28年5月20日
上海市
逝世 2016年11月13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黄志镗 (1928年5月20日 - 2016年11月13日) 原名黄志唐, 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黄岩,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1]中国科学院院士[2],中国超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3]

黄志镗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简介

黄志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曾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防热材料研究作出了贡献。还在杂环化合物与杯芳烃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果。

黄志镗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

2016年11月13日,黄志镗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履历

1928年5月20日,黄志镗出生于上海,幼年丧父,母亲在外做工,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三个孩子,将他寄养在黄岩的外婆家。

1939年,黄志镗读完小学。

1940年2月,黄志镗升入初中,进入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春季一年级读书。

1944年2月,黄志镗进入高中部春季一年级。

1951年,黄志镗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 跟随王葆仁开展甾体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1年至1956年,黄志镗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习员、助理研究员。

1952年9月,黄志镗参与了"四乙铅工作组"。

1956年,黄志镗起进入化学研究所工作。

1975年,黄志镗随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考察。

1978年,黄志镗到英国考察。

1981年1月-1982年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5年7-9月,黄志镗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1987年7月-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91年,黄志镗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7月-9月,黄志镗去德国波恩大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2016年11月13日4时54分,黄志镗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学习经历

黄志镗幼年丧父,母亲在外做工,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三个孩子,将他寄养在黄岩的外婆家。在他读初中时,正值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后,许多教育界人士避难到这个小县城。因此当时在他就读的黄岩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很多老师都是原在上海大学执教的教师。他高中化学课的教师便是原上海交通大学袁积诚教授。袁先生在课堂上精湛的讲解,在课外又亲自领导同学们参与科学小组,由此引导他走上了终生从事化学的道路。黄志镗在黄岩中学未读完高中就只身来到了上海。母亲托人替他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可由于他对化学的热爱,不顾母亲的反对,通过一位同乡的关系,执意去化学试剂厂当了学徒,不久又报考了大学。1946年,黄志镗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同济大学化学系的大门。大学期间,他刻苦好学,成绩优异。那时,每班有一间固定的实验室,其中每人占有固定的实验台。他在学习之余把业余时间全部扑进实验室里,做了大量课外的化学实验,为他日后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

黄志镗
黄志镗先生生活照

1951年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黄志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在高分子组师从王葆仁先生。当时,高分子的研究在中国处于萌芽状态,不久黄志镗有机会参与高分子组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工作。有机硅化学在本世纪初即有过一段辉煌的年代,特别是在英国;但有机硅高分子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际上也是40年代后才兴起。他参与从有机硅的单体合成、水解缩聚、硅氧型高分子的几个主要品种,如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的研制,此外也从事硅氧硅碳型高分子的试探。但更使他感兴趣的是有机硅化学,硅与碳同属四价的主族元素,以硅来代替碳同样可合成众多的含硅有机化合物,但两者由于原子半径、电负性等不同,以硅来代替碳后,必然会对反应性能产生影响,即所谓的“硅效应”。循着这种想法,于是他在研究有机硅高分子的同时,也在进行小分子有机硅化学的工作。

研究工作

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筹建化学研究所,1956年上海有机所高分子部分全部迁到北京,从此黄志镗就在化学所工作至今。50年代末期,由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化学所承担了研制作为结构材料和在超高温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的任务,这是一类用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或称之为增强塑料。考虑到大型成型工艺的要求和高温下使用,所用的高分子是一类交联型的热固性树脂。这类高分子的特点是由具有活性基团的低聚物在成型工艺过程中经聚合并交联,最终形成交联型的高分子,由于在成型前是低聚物,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因此能适用于大型部件的成型工艺。又由于它在成型固化后具有交联结构,因此在高温下仍具有较好的强度。除了有机硅树脂、不饱和树脂等外,他搞得更多的是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在环氧树脂方面除一般通用型的环氧树脂外,侧重在耐温的特种环氧树脂,此外也研制了相应的在高温下具有优良性能的环氧树脂固化剂。酚醛树脂是最早的合成高分子,是一个老品种,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对航天飞行器返地时所产生的短时的超高温,广泛采用酚醛树脂复合材料为烧烛式的防热材料,因此也对酚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努力,黄志镗研究了酚醛树脂的挥发性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适用于低压成型的酚醛树脂,这种树脂在航天工业中一直沿用至今,并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在热固性高分子这个领域,除内部工作报告外,他发表了10余篇论文,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耐温高分子的探索十分重视,途径十分繁多,而其中最有成效的当属芳杂环高分子,它在文献中屡屡出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聚酰亚胺。芳杂环高分子虽然提高了耐高温性,但它的成型加工条件更为苛刻,更不用说大型部件的成型,聚酰亚胺也是如此。黄志镗有着在热固性高分子方面的工作基础,所以他还是采用交联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先合成以含有桥键的不饱和环脂酸酐为活性基团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体,这种低聚体在成型加工过程中仍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同时这种低聚体在此过程中通过封端的活性基团的聚合而形成交联型高分子。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前,黄志镗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高分子的研究,1958年后则主要从事交联型高分子的研究,曾涉及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有所创新。

20世纪80年代起,黄志镗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5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中国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志镗还与北京大学彭师奇教授等合作,进一步开展杂环新合成子方法学研究、新杂环化合物的组合化学研究等。

研究成果

1966年,研制成一种低压成型的酚醛树脂。这种树脂在航天工业中长期沿用。

1982年,回中国后他继续李继侗领域研究,为合成众多的新杂环化合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杂环烯酮缩胺这一领域,无论在合成方法上,还是对它的反应的研究,黄志镗研究组的工作都较为系统,不仅发表了百余篇科学论文,所发表的论文数一度达到国际上该领域的一半左右,而且还以这类合成子为基础制备了1500多种新的杂环化合物。

杯芳烃与超分子化学的先驱:黄志镗研究组先后开展了杯芳烃的穴洞结构和性质、衍生物的合成、低聚体的合成及性能、手性杯芳烃的合成及性能、杯芳烃超分子体系的合成和功能等系列研究。在这一领域发表70余篇研究论文和综述,合成了数百种杯芳烃衍生物,许多功能化的杯芳烃已在分子识别中显出特性。

科研成果奖励

黄志镗为中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做出了贡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奖,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学术论著 1.Guang-Ke Li, Zhen-Xiang Xu,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A highl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turn-on fluorescent sensor for Cu2+ ion based on calyx[4]arene bearing four iminoquinoline subunits on the upper rim",Chem. Commun.,2008, 1774-1776.

2.Zhen-Xiang Xu, Chun Zhang, Yong Ya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Effective nonenzymat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meta-nitro substituted inherently chiral aminocalix[4]arenes",Org. Lett.,2008,10, 477-479.

3.Zhen-Xiang Xu, Guang-Ke Li,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Inherently chiral calix[4]arene-based bifunctional organocatalysts for enantioselective aldol reactions",Tetrahedron,2008,64, 8668-8675.

4.Zhen-Xiang Xu, Chun Zhang,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A New Approach to Enantiopure Inherently Chiral Calix[4]arenes: Determination of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Organic Lett.,2007,9, 4447-4450.

5.Jun-Min Liu,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Selectively formylated and bridged calix[6]arene derivatives at the upper rim",Tetrahedron,2007,63, 9939-9946.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黄志镗在培养学生时,特别强调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志向或者理想,给学生非常大的自由空间;坚持把培养学生独立科研工作能力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循循善诱,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黄志镗先生认为,学生就像人的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基础差别很大,对他们的要求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宜。

培养成果

截至2016年8月,黄志镗先生先后培养了约7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

荣誉表彰

黄志镗
黄志镗院士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1978年, 全国大会奖[4]

1988年,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 [5]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3年, 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

社会任职

黄志镗曾任化学研究所第六至八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过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志镗曾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化学进展》、《中国化学快报》、《塑料工业》等刊物的顾问编委、主编或编委等职。

人物评价

黄志镗被公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黄志镗院士的科学研究生涯,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几乎同步开始和成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起伏。痴迷化学的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黄志镗的学生们都赞叹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在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黄志镗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黄志镗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评)

视频

黄志镗:这个从化学试剂厂走出来的院士不简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