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志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生 1928年5月20日
上海市
逝世 2016年11月13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黃志鏜 (1928年5月20日 - 2016年11月13日) 原名黃志唐, 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黃岩, 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家[1]中國科學院院士[2],中國超分子化學研究的先行者之一[3]

黃志鏜195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1951年至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簡介

黃志鏜,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家。曾從事有機硅化合物和有機硅高分子、環氧化合物和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芳雜環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中的防熱材料研究作出了貢獻。還在雜環化合物與杯芳烴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果。

黃志鏜從事有機硅化合物和有機硅高分子、環氧化合物和環氧樹脂、酚醛樹脂、芳雜環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

2016年11月13日,黃志鏜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人物履歷

1928年5月20日,黃志鏜出生於上海,幼年喪父,母親在外做工,含辛茹苦地撫養着三個孩子,將他寄養在黃岩的外婆家。

1939年,黃志鏜讀完小學。

1940年2月,黃志鏜升入初中,進入黃巖縣立中學初中部春季一年級讀書。

1944年2月,黃志鏜進入高中部春季一年級。

1951年,黃志鏜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 跟隨王葆仁開展甾體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1年至1956年,黃志鏜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習員、助理研究員。

1952年9月,黃志鏜參與了"四乙鉛工作組"。

1956年,黃志鏜起進入化學研究所工作。

1975年,黃志鏜隨代表團赴聯邦德國考察。

1978年,黃志鏜到英國考察。

1981年1月-1982年9月,黃志鏜去德國波恩大學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

1985年7-9月,黃志鏜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

1987年7月-9月,黃志鏜去德國波恩大學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

1991年,黃志鏜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3年7月-9月,黃志鏜去德國波恩大學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

2016年11月13日4時54分,黃志鏜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學習經歷

黃志鏜幼年喪父,母親在外做工,含辛茹苦地撫養着三個孩子,將他寄養在黃岩的外婆家。在他讀初中時,正值抗戰時期,上海淪陷後,許多教育界人士避難到這個小縣城。因此當時在他就讀的黃岩中學,師資力量雄厚,很多老師都是原在上海大學執教的教師。他高中化學課的教師便是原上海交通大學袁積誠教授。袁先生在課堂上精湛的講解,在課外又親自領導同學們參與科學小組,由此引導他走上了終生從事化學的道路。黃志鏜在黃岩中學未讀完高中就隻身來到了上海。母親托人替他在銀行找到一份工作,可由於他對化學的熱愛,不顧母親的反對,通過一位同鄉的關係,執意去化學試劑廠當了學徒,不久又報考了大學。1946年,黃志鏜終於如願以償地踏進了同濟大學化學系的大門。大學期間,他刻苦好學,成績優異。那時,每班有一間固定的實驗室,其中每人占有固定的實驗台。他在學習之餘把業餘時間全部撲進實驗室里,做了大量課外的化學實驗,為他日後的事業成功奠定了基礎。

黃志鏜
黃志鏜先生生活照

1951年從同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黃志鏜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在高分子組師從王葆仁先生。當時,高分子的研究在中國處於萌芽狀態,不久黃志鏜有機會參與高分子組中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有機硅高分子的研究工作。有機硅化學在本世紀初即有過一段輝煌的年代,特別是在英國;但有機硅高分子卻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國際上也是40年代後才興起。他參與從有機硅的單體合成、水解縮聚、硅氧型高分子的幾個主要品種,如硅油、硅橡膠、硅樹脂的研製,此外也從事硅氧硅碳型高分子的試探。但更使他感興趣的是有機硅化學,硅與碳同屬四價的主族元素,以硅來代替碳同樣可合成眾多的含硅有機化合物,但兩者由於原子半徑、電負性等不同,以硅來代替碳後,必然會對反應性能產生影響,即所謂的「硅效應」。循着這種想法,於是他在研究有機硅高分子的同時,也在進行小分子有機硅化學的工作。

研究工作

5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籌建化學研究所,1956年上海有機所高分子部分全部遷到北京,從此黃志鏜就在化學所工作至今。50年代末期,由於國防建設的需要,化學所承擔了研製作為結構材料和在超高溫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的任務,這是一類用有機高分子與無機纖維組成的複合材料,或稱之為增強塑料。考慮到大型成型工藝的要求和高溫下使用,所用的高分子是一類交聯型的熱固性樹脂。這類高分子的特點是由具有活性基團的低聚物在成型工藝過程中經聚合併交聯,最終形成交聯型的高分子,由於在成型前是低聚物,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因此能適用於大型部件的成型工藝。又由於它在成型固化後具有交聯結構,因此在高溫下仍具有較好的強度。除了有機硅樹脂、不飽和樹脂等外,他搞得更多的是環氧樹脂和酚醛樹脂。在環氧樹脂方面除一般通用型的環氧樹脂外,側重在耐溫的特種環氧樹脂,此外也研製了相應的在高溫下具有優良性能的環氧樹脂固化劑。酚醛樹脂是最早的合成高分子,是一個老品種,但隨着技術的進步,針對航天飛行器返地時所產生的短時的超高溫,廣泛採用酚醛樹脂複合材料為燒燭式的防熱材料,因此也對酚醛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努力,黃志鏜研究了酚醛樹脂的揮發性與流動性之間的關係,成功地研製出一種適用於低壓成型的酚醛樹脂,這種樹脂在航天工業中一直沿用至今,並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在熱固性高分子這個領域,除內部工作報告外,他發表了10餘篇論文,引起國內同行的關注。

自5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耐溫高分子的探索十分重視,途徑十分繁多,而其中最有成效的當屬芳雜環高分子,它在文獻中屢屢出現,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是聚酰亞胺。芳雜環高分子雖然提高了耐高溫性,但它的成型加工條件更為苛刻,更不用說大型部件的成型,聚酰亞胺也是如此。黃志鏜有着在熱固性高分子方面的工作基礎,所以他還是採用交聯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即先合成以含有橋鍵的不飽和環脂酸酐為活性基團封端的聚酰亞胺低聚體,這種低聚體在成型加工過程中仍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同時這種低聚體在此過程中通過封端的活性基團的聚合而形成交聯型高分子。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58年前,黃志鏜主要從事有機硅化合物和高分子的研究,1958年後則主要從事交聯型高分子的研究,曾涉及環氧樹脂、酚醛樹脂等。在交聯型聚酰亞胺和合成三嗪交聯的新型耐高溫高分子上有所創新。

20世紀80年代起,黃志鏜進行雜環化學的研究,系統研究雜環烯酮縮胺的合成及反應,合成了1500個以上的新雜環化合物,與中國國內外有關研究單位協作進行生物活性試驗,以篩選藥物及農藥。其後又開展杯芳烴化學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義的結果。

20世紀90年代後期,黃志鏜還與北京大學彭師奇教授等合作,進一步開展雜環新合成子方法學研究、新雜環化合物的組合化學研究等。

研究成果

1966年,研製成一種低壓成型的酚醛樹脂。這種樹脂在航天工業中長期沿用。

1982年,回中國後他繼續李繼侗領域研究,為合成眾多的新雜環化合物開闢了一條新路。 在雜環烯酮縮胺這一領域,無論在合成方法上,還是對它的反應的研究,黃志鏜研究組的工作都較為系統,不僅發表了百餘篇科學論文,所發表的論文數一度達到國際上該領域的一半左右,而且還以這類合成子為基礎製備了1500多種新的雜環化合物。

杯芳烴與超分子化學的先驅:黃志鏜研究組先後開展了杯芳烴的穴洞結構和性質、衍生物的合成、低聚體的合成及性能、手性杯芳烴的合成及性能、杯芳烴超分子體系的合成和功能等系列研究。在這一領域發表70餘篇研究論文和綜述,合成了數百種杯芳烴衍生物,許多功能化的杯芳烴已在分子識別中顯出特性。

科研成果獎勵

黃志鏜為中國航天事業及戰略武器中的防熱材料做出了貢獻,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發明獎,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學術論著 1.Guang-Ke Li, Zhen-Xiang Xu,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A highl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turn-on fluorescent sensor for Cu2+ ion based on calyx[4]arene bearing four iminoquinoline subunits on the upper rim",Chem. Commun.,2008, 1774-1776.

2.Zhen-Xiang Xu, Chun Zhang, Yong Ya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Effective nonenzymat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meta-nitro substituted inherently chiral aminocalix[4]arenes",Org. Lett.,2008,10, 477-479.

3.Zhen-Xiang Xu, Guang-Ke Li,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Inherently chiral calix[4]arene-based bifunctional organocatalysts for enantioselective aldol reactions",Tetrahedron,2008,64, 8668-8675.

4.Zhen-Xiang Xu, Chun Zhang,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and Zhi-Tang Huang*, "A New Approach to Enantiopure Inherently Chiral Calix[4]arenes: Determination of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Organic Lett.,2007,9, 4447-4450.

5.Jun-Min Liu, Qi-Yu Zheng,* Chuan-Feng Chen, Zhi-Tang Huang*, "Selectively formylated and bridged calix[6]arene derivatives at the upper rim",Tetrahedron,2007,63, 9939-9946.

人才培養

教學思想

黃志鏜在培養學生時,特別強調學生應該有自己的志向或者理想,給學生非常大的自由空間;堅持把培養學生獨立科研工作能力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意見,循循善誘,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

黃志鏜先生認為,學生就像人的五個手指有長有短一樣,基礎差別很大,對他們的要求和培養也要因人而宜。

培養成果

截至2016年8月,黃志鏜先生先後培養了約70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後。

榮譽表彰

黃志鏜
黃志鏜院士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1978年, 全國大會獎[4]

1988年,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 [5]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003年, 何梁何利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6]

社會任職

黃志鏜曾任化學研究所第六至八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曾擔任過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黃志鏜曾任《高分子學報》、《高分子通報》、《化學進展》、《中國化學快報》、《塑料工業》等刊物的顧問編委、主編或編委等職。

人物評價

黃志鏜被公認為中國在該領域的先驅人物之一,黃志鏜院士的科學研究生涯,與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幾乎同步開始和成長,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起伏。痴迷化學的他,始終堅持在科研第一線。黃志鏜的學生們都讚嘆他有着超群的記憶力和深邃的學術洞察力,在許多領域都有開拓性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黃志鏜先生一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勇於創新,將全部心血奉獻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黃志鏜院士的逝世,是中國化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重大損失,他的科學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評)

視頻

黃志鏜:這個從化學試劑廠走出來的院士不簡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