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的时代(杨盛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盛龙》是中国当代作家梁冬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杨盛龙
桂北山区的千年古镇黄姚,一个避时乱的世外桃源,一个通江达海的聚财宝地。
我和几个朋友到黄姚古镇,一踏进验票门,马上被深深震撼。来不及惊叹,顾不上说话,几个人频频按手机,按动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忙拍照。
此处两条小河交汇。一座精巧的石拱桥搭建在一条小河上,名佐龙桥,桥头佐龙亭。“两岸三地”,怪石嶙峋,虎居龙盘,蛇行鱼跃。最让人惊叹的是河两岸乱石中的两棵老榕树,树龄八百多年,弯弯扭扭,盘龙卧虎,垂下数杆气根,树枝叶搭接在一起,猛一看,不知多少棵,许多像根又像枝的龙爪状气根垂吊在树冠下,古老苍劲。这两棵榕树与一般的榕树大不相同,名叫龙爪榕,如同两架腾飞的苍龙,靠内的一棵主干弯曲,酷似龙门,弯弯老树下的怪石如同鲤鱼跃起,组成“鲤鱼跃龙门”景观。两条河交汇的水面上一长排跳岩,是步行过河的通道。不远处河上,有跨越在水流和嶙峋怪石间的一大一小两相连的带龙桥,桥旁边一棵古榕树,一座祭祀神龙、祈求风调雨顺的见龙寺。这组成黄姚古镇的奇特景致:小桥、流水、古树、怪石、旧亭、老庙,错落相配,浑然天成。
顺着河边高高弯弯的石墙根转过,便是进入古镇老街的门楼“亦孔之固”。门楼两边外墙呈“八”字形展开,门楼用大条石砌成,通行之门不宽,骑跨着内外十几级石台阶;上层小楼用于站岗守望,中间有瞭望孔,两边有枪眼,便于防御。“亦”通“一”,一孔见方,固守全镇,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姚江、小珠江、兴宁河等三条小河交汇于古镇前,绿水环绕,天然的护城河护卫着古镇。最早迁到这里定居的农户来自珠江三角洲。他们为避时乱,寻找净土,看中这里河流环绕,易守难攻的地形,修建寨堡,筑城设关,守卫家园。黄姚古镇自宋代开宝年间始建,已有千多年历史。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进寨各路口修建有十几座小石拱桥,建有十几座门楼,守卫入口。明末清初,一些居民因避战乱迁居黄姚,经商为主,有的耕种一些土地,家境普遍富裕。出于抵御战乱和防范盗抢的安全考虑,无论是整体还是单体建筑布局都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
在“亦孔之固”门楼旁的“福满家客栈”办理完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就上街。不多久就转了一圈。
黄姚古镇老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延伸,连接八条弯弯拐拐的呈龟背纹样的街巷,宛如迷宫。外人进入其中,很难找到出口。古镇街道皆用青石板铺就,每过五六十米拐弯,多为三岔路口、丁字路口,没有十字路口。每一条街道都设有几道闸门,共有三十多道闸门。门内安有隐蔽的木制防盗插,设有灵巧的防盗机关。入镇的各条路口城门楼耸立,镇内街道的闸门现在大都已不存。在石板街上走,每过二三十米即可见街道中间石板上一排作插门杠用的方孔。闸门的防入侵防盗劫作用强,一旦有抢劫者或盗贼入内,放下闸门,入侵者即成为瓮中之鳖。除了主街道安乐街有四五米宽,其他街道都很窄,多数只有一个人两手臂伸开的宽度。都是出于防御进城攻寨而考虑的。
“福满家客栈”就在两棵老龙爪榕后面。我的房间在二楼,窗外是老榕树以及小桥流水,右侧是“亦孔之固”门楼。
头天下午几次出门逛古镇,夜幕降临时乘着竹排在如同护城河的环镇江中领略朦朦胧胧的山环水绕的夜景。翌日早饭后在街上转了好几个来回。打开黄姚这部古旧典籍,先预习,再复习;先泛读,再精读。走在黄姚古老的石板街,穿过窄逼的巷道,踩踏着一千多年来世代人们走过的石板的圆润,看一道道古城门,阅读墙上的遗痕、门上的沧桑,领略黄姚的前世今生。
三条河水弯弯环绕古镇,风景美丽。小桥流水,小船轻荡。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有亭台楼阁十多处,有古、吴、梁、郭、劳、莫等姓氏宗祠十一座,石拱桥十几座,寺观庙堂二十多座。每一座桥头有一座寺观,保卫古镇平安,护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一口水面比较宽阔的池塘,倒映蓝天白云、丛丛绿树和几座山峰,绕池塘一条长廊,几座弯弯翘角亭。沿街房屋多为两三层小楼,大多保持明清风格。沿街散落不同时代的商铺。
古镇居民先人大多数是明末清初从珠江三角洲因避时乱而迁居到黄姚的。用现在时兴的话说,黄姚历代居民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村镇建设,经过几十代子孙的勤勉奋斗,把黄姚建设成为一个既能够扼关坚守又繁荣兴旺的战斗堡垒。
黄姚古镇处于桂湘粤交接地带,由楚湘入越的古道经过,行船由姚江通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可到梧州、广州,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很快。黄姚鼎盛于清初。从农业小村落逐渐发展为商业集镇。镇里很多人家早先以农业为主,后来一边耕作一边做些小生意,逐渐把生意做大。很多人家在镇上开店铺,在镇外有田产。古镇现在还保留着碾米作坊、豆腐作坊,还在批量制作豆豉,保持着农耕和农产品加工记忆。一些人家经商发家。很有商品经济头脑的生意人开船顺江而下,把生意做到梧州、广州等地。黄姚古镇人们生活富裕,财力充足。特别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古镇经济空前发达。民国年间,商业繁荣。现在还可从老墙上看到民国年间图文并茂的商业广告。
1944年秋冬,日军侵入广西,桂林沦陷。日军多次进攻昭平县城。中共广西省工委迁到世外桃源似的黄姚古镇。何香凝、千家驹、高士其、欧阳予倩等一批文化名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转移到黄姚。他们在这里延续文化救国的使命,创办黄姚中学,开办图书馆,创办《广西日报》,组织开展戏剧演出宣传活动,演出抗战文艺节目,创造出一个个文化奇迹。有人赞誉黄姚古镇为抗战时期民主人士的诺亚方舟。
黄姚古镇这坚强的战斗堡垒,有自然的护城河护卫,城池固若金汤,门楼固守,不易攻入,历史上没有遭到大的抢劫和入侵。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渗入人们内心的爆破力强大。黄姚经过划分阶级,田地、房产、钱财多的富裕人家财产被瓜分,人被管制和批斗。大户人家是不光彩的,田地钱财多可耻,穷困才是光荣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破“四旧”,破除旧文化、旧风俗,古建筑浮雕被铲除,门联及字画被烧毁,寺观庙堂遭拆毁,神像被推倒砸烂,民国年间的商业广告被洗刷,墙上刷写上领袖画像和最高指示。不管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中学,还是那之前和那以后办的学校,一律停止办学,图书馆被封,几乎所有图书被封禁,被当作毒草和黑货烧毁。幸有拨乱反正,一些被毁坏的古迹得以恢复,书籍开禁,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之后,迅速进入向钱看时代,全民趋利。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富余的钱财,旅游成为普通老百姓并不奢侈的消费。黄姚古镇的经济价值显现。有关方面对黄姚做了些保护和修缮,圈围起来,卖门票,获取经济收入。凡是进黄姚,不管是游览的,还是经商、办事、路过、走亲戚的,每个人必须购买100元门票方能进入。古人留下的古镇老街成为后代有关方面的生财之道,一个避时乱的古镇连同两棵老榕树成为摇钱树。
黄姚的时代,时代的黄姚。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黄姚,经历为避时乱而初创建堡垒时代、经商发家时代、抗战避时乱时代、遭遇动乱浩劫时代,走进聚宝生财时代。
我远道而来,很喜欢黄姚古镇,黄姚山环水绕的风景,黄姚的龙爪古榕,黄姚的小桥流水人家,黄姚的亭台楼阁,黄姚的古寺庙观,黄姚的石板老街。
黄姚一条条街巷这里那里的特色客栈,店面古朴精巧,门面的文字活泼俏皮且透出几分“小资情调”,值得玩味。
一家名为“庭院客栈”的小客栈,号称十二间客房十二种风格,有图有真相,入住特色客房可以赏庭院、观山景,觅知音。看那俏皮而又富有哲理的点化文字:居然有房。[1]
作者简介
杨盛龙,湘西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