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辅辰

Pie讨论 | 贡献2019年4月18日 (四) 22:21的版本 (增加“硬黄”赞誉由来)
黄辅臣手迹原图链接

黄辅辰(1810-1870),字琴坞,贵州人,原籍醴陵。道光十五年进士,授吏部主事,累迁郎中,晚清一代名吏。

黄辅臣为官公正,个性刚毅,凡有利国利民之事,挺身而出,敢作敢为,对政事好发议论,直言不讳,常与上司顶撞,不肯屈服,人称“硬黄”。

黄辅臣以高尚的人格、出众的才华、卓著的政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誉。湘楚名人刘蓉对黄辅辰的操守及治绩评价为“立身清廉”,“论事持大体,务尽纤微;计久远……”曾国藩则对黄彭年的才华识见大加称颂,誉其为“湘中后来之秀”。[1]

目录

“硬黄”赞誉由来

黄辅辰早年家贫如洗,父亲病故,家中无钱安葬,他徒步远走云南向亲戚借款安葬,之后母亲又不幸辞世,面对家庭的困境,他多方筹措,最终办好了母亲的后事。面对坎坷的命运折磨,他迎难而上,为改变命运立志求学。终于在十七岁时考中秀才。黄辅辰贫不坠志,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儿时好友唐树义。得知黄辅辰求知欲强却无钱购置典籍时,他便携着小童背着书籍赶到黄家。在唐树义无私的帮助下,黄辅辰“得以博览经史,周知古今事变,慨然有志经世之学”。

道光十五年(1835),黄辅辰中进士,先后在吏部文选、考功二司任职。由于这两个部门掌握着全国官员升迁进退之大权。因此一些不良官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与谋求升迁及肥缺的候职官员沆瀣一气,借此中饱私囊。黄辅辰对此极为反感,为了打击这种官场恶习,他把一些未经审理的旧案公诸于吏部,使那些官员望而却步,不敢蒙蔽匿饰。当时正逢易州牧(州长)因受贿之事而案发,吏部何侍郎及其同年(同科进士)凭借手中的权力,徇私保护他。黄辅辰与易州牧亦是同年,然而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他坚持原则,铁面无私,义正辞严地对同僚说:“如此,是乱法也!何惜一同年之纳贿者而执法而循之?”

之后,黄辅辰协助吏部陈文恪审部员张某之案。张某供辞牵连到杨彤如,冯志沂二人。黄辅辰调查所知,杨、冯均系正派之人,而刑部因杨、冯两家没送钱财打点,便以“难保无”三字定案。这种荒谬的定案令辅辰十分不满,他从容地对陈文恪说道:“外间以‘难保无’对‘莫须有’。”意即秦桧诬陷岳飞的罪名一样,既无说服力,又荒谬绝伦。陈文恪一听,怵然心惊,倍感社会舆论的压力,于是改变初衷,调查取证。在黄辅辰的干预和陈文恪的秉公执法下,张某最终得以释放,杨、冯二人均无事。

黄辅辰清正廉洁的作风,刚毅不阿的个性,常引起上司的不快。当时吏部尚书恩桂,欲在部属中树立自己的威望。黄辅辰对此大不以为然,因而常违背恩桂的旨意。恩柱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对黄辅辰的不敬大为恼怒,于是将其“冷冻”起来——九年不得升迁。然而这件事像一块压在恩桂心上的重石,长期使他痛苦难受。后来病危时,恩桂对好友陈文恪说道:“黄君贤者而久淹滞,此吾过也!”

黄辅辰的为官之道及清刚雄直的个性得到朝野的普遍赞誉。有感于斯,昆明窦君垿特刻“硬黄”一石印赠之。[2]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