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岩翻簧竹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黃岩翻簧竹刻(100種中國符號-26)

翻簧,亦稱「貼簧」「反簧」「竹黃」和「文竹」。

這裡的「簧」,指毛竹鋸成竹筒再去節去青後,剩下的竹簧部分。竹簧經過煮、曬、壓平等程序,膠合或鑲嵌在木胎上、竹片上,再經磨光,方可雕刻,最終製成翻簧竹雕。

浙江是翻簧竹雕最早製作產地之一,為台州地方特色的一大文化遺產。[1] 2007年,翻簧竹雕先後被列入黃巖區、台州市和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

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3]

翻簧竹雕

翻簧竹雕,又稱竹簧雕,是一種精美的漢族雕刻藝術品,起源於清同治年間,採用浙江當地特有的大毛竹去掉青皮,再分層開剝,翻出竹簧,再經手工造型、彩繪、雕刻、油漆等加工的綜合性手工藝品。

花樣款式繁多,有花瓶、鏡框、提籃、檯燈、筆筒、棋盤、茶盆、竹根佛像、小型屏風等,實用美觀。

竹木石三雕

翻簧竹雕與青田石雕、浙江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被譽為「浙江三雕」

黃岩翻簧竹雕發展脈絡清晰,堪稱中國雕刻藝術傳承與創新融合發展的範本。

1964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文壇名家郭沫若慕名來到黃岩調研翻簧竹雕藝術。他說,黃岩翻簧是中國畫理論、技法和竹刻衍生出來的一門工藝美術,它既有傳統山水、花鳥、人物的畫面,又有題款書法,再加上圖章,構成一幅幅有詩情畫意的工藝精品,真不愧為浙江三大雕之一。[4]

源流

黃岩翻簧竹刻其發端於清道光年間,形成於清光緒年間(一說為同治年間)。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黃岩人方絜雕刻有貼簧小插屏《老子騎牛圖》,這件作品收錄在1941年上海李錫卿的珂羅版印本《嚼雪廬自玩竹刻》一書中,可視作黃岩翻簧竹雕的發軔之作。方絜精於雕刻竹簡,器形以臂擱多見,也有扇骨、筆筒、筆屏等,其竹雕作品頗具文氣,備受江浙文人雅士青睞,被譽為「方竹」「無上逸品」。

清光緒年間,師竹館創始人、竹雕名家陳夔典(字堯臣)將黃岩翻簧竹雕藝術推向新的高峰,翻簧竹雕從起初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漸入尋常百姓人家。

陳堯臣與東山蔡陽村(今屬椒江)篾匠春師傅合作,將竹簧以膠漆粘於板上,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他們批量製作翻簧竹雕手工藝品,既有文人氣濃郁的文房用品,也有以富貴壽考、歷史典故為題材的實用、陳設之器,包括翻簧扇、首飾盒、圖章盒、煙盒等。[5]

名家輩出

台州翻簧竹雕名家輩出,除陳堯臣外,還有陳源、王勛、茅慶霖、陳岳等。陳堯臣作品《史湘雲醉臥芍藥圖》入藏浙江博物館;陳源有作品分別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寧波博物館;王勛成為浙江省城第一手藝傳習所成員。

1929年,陳堯臣、陳珊蓮父子的翻簧竹雕作品獲「國貨展覽會」特等獎,得「友梅」兩字獎賞。

陳方俊

黃岩翻簧竹雕藝術的代表人物為陳方俊。在近60年的藝術生涯中,傳承發揚翻簧竹雕藝術,把單一的線刻,發展為線刻彩繪和立體浮雕,將傳統國畫和名人詩畫體現於竹雕之中,進一步凸顯黃岩翻簧竹雕的藝術魅力。

他創作的《史湘雲醉眠芍藥》翻簧浮雕仕女作品,在1958年浙江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博得同行讚譽。

1963年,浙江省授予陳方俊「翻簧老藝人」稱號,出席北京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議。

羅啟松

1957年,羅啟松考入黃岩翻簧廠,拜於陳方俊門下,逐漸掌握了雕刻、造型等技藝。他從小喜歡書畫,國畫基礎紮實,

1973年,其國畫作品《橘鄉早晨》入選浙江省美展,受到浙江美院周昌谷王伯敏等省展評委會成員老師讚賞,並得到這些藝術名家指點,其美術理論和創作水平得以提升。

羅啟松的翻簧老師陳方俊善用披麻皴法竹刻山水,作品表現出江南山坡平遠幽深的細密紋理;但是,作為竹刻藝術,雋秀有餘、激情不足。羅啟松反覆推敲,在老師陳方俊技法上更進一步探索,運用中國山水畫的斧劈皴法,其所刻山水形勢雄闊,層巒疊嶂,連綿起伏,磅礴大氣。

羅啟松在國畫藝術上以花鳥見長,間作山水、人物、書法,其花鳥畫汲取中國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的藝術思想,追求筆墨「重拙大」,「重」指力量,「拙」指筆墨的意趣情韻和審美趨向,「大」則是指氣局。羅啟松的書畫藝術成就了他的翻簧竹雕藝術,而翻簧竹雕藝術又反過來造就了他獨特的藝術風貌,其作品質樸渾厚,真切感人,不賣弄技法,不嬌揉造作,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呈現出深沉、厚重的生命力。

1995年,退休後的羅啟松全身心投入到黃岩翻簧保護、傳承和弘揚事業之中。

1997年,他成立「黃岩啟松翻簧研究所」,其翻簧竹雕作品於1999年榮獲「浙江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展覽會」金獎;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屆榮獲全國杭州西湖博覽會銀獎。2005年又榮獲「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翻簧竹雕藝術。

竹雕可分陰刻、陽刻,或兩者兼而有之。將線條、筆畫凹陷於竹簧面之下者為「陰刻」;反之,將圖紋四周竹簧鏟去,使圖紋凸顯者為「陽刻」。

100多年來,翻簧竹雕從傳統的單色線雕、陷地淺刻,發展出線雕著色、淺浮雕、電烙燙畫等手法。它運用傳統的單線陰刻技法,以陰線淺刻為主,也有薄浮雕的,傳世作品所體現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愈加分明。被視為黃岩翻簧竹雕發軔之作的方絜作品《老子騎牛圖》,採用的就是「陷地淺刻」技法,這是台州竹雕藝人竹雕技法的範本。

陳堯臣進一步提升、完善黃岩翻簧製作與雕刻技藝;後經王勛、鄭松泉等藝術家繼承,傳至陳方俊;陳方俊又進行創新,發展出陽文薄浮雕,並為作品填色;陳方俊門人羅啟松進一步豐富完善翻簧的表現手法,像翻簧浮雕山水等便是他所獨創的技法,成為當代黃岩翻簧竹雕技法的集大成者。[6]

參考資料